即時短評/朝野打架天天上新聞 立院陋習一籮筐?

平心而論,中華民國立法院的硬體設施水平,輸給全臺絕大多數的縣市議會,甚至未必比得過地小民寡的邦交國。1990年代國會全面改選後,一度提出遷建之議,但因九二一地震而打消,此後相關構想再無搬上臺面的機會。究其原因,當然是立院的公衆形象太差,立委或朝野政黨,都害怕被人戴上「浪費公帑」、「自肥」的大帽子。

然而立院形象如此低落,自然也得着落到立委們的頭上。院長韓國瑜近日向各黨團抱怨,院會在場往往只剩「龜鶴二仙」。出席率低落當然是問題,但若只簡單批評委員「擺爛」、偷懶,同樣也不公道。

外界對立院的印象,往往是朝野每天對各種議題互嗆,甚至上演鐵公雞。然則院會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處理沒有爭議的法案,其中包括非常冗長、卻又不能省略的宣讀條文等過程。尤其在國會減半,改採單一選區,高鐵又使全臺邁入一日生活圈之後,區域立委跑地方行程的壓力,甚至比地方議員還大。對於非關朝野交鋒,沒有質詢機會,也沒有攝影機在場的場合,若說要求立委必須在場,實在也無必要。

儘管出席率偏低,但各黨團至少要有立委盯場,以免遭到對方突襲,利用變更議程等方式翻案。然而近來的情況,甚至連值日生都「蹺課」。原先自然是因爲,就算一時被突襲,反正下次院會還要確認議事錄,在野陣營享有人數優勢,到時再動員不遲;至於「好日子」失去的民進黨,自然就更沒有堅守「冷竈」的動力。

立委本身出席率不佳,但對於要求官員備詢,可絲毫不客氣:這種情況在院會總質詢尚不明顯,但部會出席立院各委員會的專案報告,卻一定是將轄下所有單位的主管與幕僚都帶來。原因是立委們的質詢範圍,可不限於當日專案報告的內容,尤其當天若有具話題性的時事,很可能一天下來,多數人都是看報問政。部會們因此養成「有備無患」教訓,乾脆所有人都到場待命,儘管大多數很可能是枯坐一整天。

總之,立委們對於出席與否的判準,宛如當年國中「聯考不考的科目就不上課」,就功利主義而言,似乎的確不礙事;但長遠來看,立院與立委就是把自己「只會打架、噴口水」的負面形象大帽子,往頭上戴得更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