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登奎去世後,葬禮上出現兩個“沒想到”,家屬向中央提了個要求
他是毛主席的“老朋友”,當過副總理,幹過政治委員,從默默無聞的地方官員,一路扶搖而上,成爲炙手可熱的政壇明星,他就是紀登奎,毛主席委以重任,周總理信任有加。
可隨着毛主席的去世,他的政治生涯卻開始黯淡無光,給人留下無限感慨。
1988年,紀登奎在北京因病去世,然而相比較於他晚年生活的平淡,他的葬禮上卻是“意外頻發”,接連兩個“沒想到”,更是讓所有人的心裡都百感交集。
其中,第一個“沒想到”是,沒想到他葬禮的規格會那麼高,葬禮當天,前來祭奠的人羣絡繹不絕,前後共計400多人,上到華國鋒汪東興,下到昔日的同事朋友。
甚至於,就連中央都親自出面,爲他寫了一封生平總結,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還要親自出面審閱。
畢竟,在很多人看來,在他過去的工作中曾經犯過一些錯誤,和高規格葬禮相差甚遠,可事實上,之所以選擇高規格爲紀登奎舉行葬禮,或許和一個人的支持脫不了關係。
這是鄧公交給紀登奎的最後一個任務,1980年,紀登奎辭掉了黨和國家的全部職務,正當他準備享受退休生活時,鄧公卻連夜找到了他。
從默默無聞的地方官員,到名滿天下的國家總理,紀登奎的能力有目共睹,鄧公同樣希望他能再工作幾年,事實上,在此之前,在鄧公三起三落人生的最低谷中,紀登奎曾經阻撓過鄧公的工作。
可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爲了工作,有些爭執很正常,鄧公並沒有計較這些,而鄧公的這份坦蕩,也深深打動了紀登奎。
在鄧公的安排下,紀登奎一頭扎進了旅遊工作中,並在兩年之後,挑起了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的重任。
從鄧公安排時的當仁不讓,到選擇農村時的兢兢業業,儘管紀登奎曾經犯過錯誤,可他的工作卻得到了國家的認可。
就在人們關於,紀登奎葬禮規格的討論塵埃落定時,圍繞着中央給出的生平總結,又出現了第二個“沒想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最奇怪的要求,在一個人的一生總結中,不要位高權重的副總理,反而選了一個最不起眼的工作,1988年,原國家副總理紀登奎去世,可家屬向中央提出的要求卻讓人摸不着頭腦,
在中央給出的生平總結中,明確地寫出紀登奎曾經擔任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家副總理的職位,可紀登奎的家屬在看完總結後,卻主動提出,不希望將他擔任國家副總理的經歷寫在裡面,反而希望,能夠將紀登奎曾在北京軍區,從事工作的經歷,寫進他的生平總結中
原來,紀登奎擔任北京軍區第二政委,與其說是得心應手,倒不如說是“無可奈何”。
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當時的第一政委因長期積勞成疾,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已難以繼續承擔繁重的領導職責。
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由紀登奎臨危受命,接替這一關鍵職位,主持北京軍區的工作。
紀登奎,這位素來以冷靜果敢、深思熟慮著稱的將領,毅然接受了這一艱鉅的任務,踏上了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新徵程。
在北京軍區任職的這些年裡,紀登奎面對的不僅僅是日常管理的瑣碎,更是接連不斷、驚心動魄的國際國內大事件。
中蘇邊境線上,兩國軍隊陳兵百萬,對峙氣氛緊張到了極點,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全面戰爭。而在遙遠的蒙古國境內,溫度爾汗地區發生的神秘爆炸事件(即蘇聯空軍擊落韓國民航客機事件,雖未直接涉及中國,但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更是讓全球爲之震驚,也讓中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脅。
面對這一系列複雜多變、危機四伏的局面,紀登奎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軍事才能和外交手腕。
他精心部署,周密安排,不僅有效穩定了前線局勢,防止了衝突升級,還通過一系列高明的策略,將這些事件對中國的影響降到了最低程度。
他深知,在冷戰背景下,每一步決策都需謹慎至極,既要維護國家利益,又要避免不必要的衝突,這其中的分寸拿捏,考驗着每一個決策者的智慧與勇氣。
正因如此,紀登奎的家人深感其一生貢獻之大,經歷之豐富,意義之深遠,他們迫切希望能夠將這段在風口浪尖上爲國家穩定與安全默默奉獻的寶貴經歷,真實、詳盡地寫入他的生平總結之中。
這不僅是對紀登奎個人功績的認可與紀念,更是對那段歷史的一個重要註腳,提醒後人銘記那些爲國家和平與發展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
而中央也理解家人的苦心,便同意了紀登奎家人的申請。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歡迎點擊頭像進入主頁,觀看更多精彩內容,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