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年內撤否項目達122個 :受理量降超九成 部分保代無差可出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道
IPO市場仍在過冬。
根據Wind,截至4月28日,年內撤否項目數量達122個,較去年同期多出28個。其中,增加數量最爲明顯的是撤回項目,年內撤回項目118個,較去年同期多出42個。
與撤否企業明顯增多相呼應的,是新股IPO數量的銳減。1月1日-4月28日A股新上市企業共35家,僅爲去年同期的33.98%,前年同期的29.66%。
對於投行保代和擬IPO企業來說,眼下的日子頗爲艱難。
今年以來,新上市企業、撤否項目、新受理企業的數量都在昭示同一事實:IPO上市節奏顯著放緩,上市難度明顯加大。而新“國九條”及其配套政策明確滬深交易所上市門檻提升,使得更多企業被迫終止IPO進程。
多位受訪保代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由於財務指標、板塊屬性等上市標準的提升,大量擬IPO企業被勸退,其中多數企業並非迅速遞交撤材料申請,而是先行排隊,等待合適時機後再行撤回。而3月15日證監會明確“現場檢查覆蓋率不低於擬上市企業的三分之一”,成爲諸多企業和投行選擇撤回項目的一大原因。
事實上,對於投行而言,相較於撤否企業增加和新股IPO減少,令其更爲頭疼的是受理企業幾近清零。年內滬深交易所零受理,北交所新受理企業也僅有2家;而去年同期受理企業則爲39家。
多位受訪保代透露,無新項目受理,意味着投行無法進駐企業進行展業。目前,諸多投行人員已經無項目可做,由往年的“天天出差回不了家”變爲“無差可出天天到公司打卡”。長此以往,等待投行的只有裁員。
撤材料也要排隊
翻看年內IPO情況,新上市企業數量銳減和撤否企業大增,是頗爲典型的兩大特徵。
根據Wind, 截至4月28日(下同)年內新上市企業僅有35家,而2021年-2023年同期則分別有159家、118家和103家,今年新股IPO數量僅相當於過去三年的22.01%、29.66%和33.98%。
去年“827新政”明確IPO節奏階段性收緊的是滬深交易所,但從當前新上市企業數量來看,北交所也明顯降速。年內北交所新上市企業共9家,較去年同期的29家大減68.97%,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同比降幅則分別爲66.67%、56.52%、72.22%。
新上市企業數量銳減背後,是撤否企業的大幅增加。
多位受訪保代告訴記者,自去年“827新政”以來,很多保代被建議撤材料,由於需要撤回的項目數量較多,撤材料並不像2020年時一樣1-3個交易日即可進行,而是要先行溝通,等待合適的時機再提交撤回申請。
“現在監管嚴打‘一查就撤’,不僅撤材料照查不誤,而且投行還會被延伸檢查。因此,保代和企業只有在遞交撤回材料前先行充分溝通,纔可能‘平穩落地’。”有保代透露。
有保代表示,正是因爲保代們心照不宣地控制撤材料節奏,從當前IPO撤否數據來看,較往年雖有增加但差異並不懸殊。
Wind數據顯示,1月1日-4月28日期間,A股撤否項目共122個,較2023年、2022年、2021年同期分別多出28個、31個和20個。其中,被否項目數量非但未增反而有所減少,撤否項目增加主要源自撤回項目的大增。截至4月28日,年內撤回項目共118個,同比大增55.26%,相較於2022年同期更是翻倍。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4月12日新“國九條”及IPO新規的出臺,滬深交易所上市門檻進一步提升,這將使得更多擬IPO企業無法達到新上市標準,此類企業也將陸續加入撤材料隊伍之列。
新上市標準影響有多大?僅以財務指標爲例。創業板方面,根據IPO新規,第一套上市標準新增最近一年淨利潤不低於6000萬元要求,第二套上市標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由“1億元”提高至“4億元”。在年內撤否的34個創業板項目中,營業收入不足4億元或者淨利潤不足6000萬元的共16個,佔比47.06%。
主板方面,按照第一套上市標準最近一年淨利潤不低於1億元、第三套上市標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10億元計算,年內撤否的40家主板企業中,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足10億元或者淨利潤不足1億元的共21家,佔比52.50%。
根據受訪保代介紹,除IPO新規列明具體數值的財務指標外,利潤下滑、IPO前大額分紅、消費類等傳統行業企業,同樣是當前被勸退的重點。同時滿足經營方面營收淨利潤穩步提升且遠超上市標準線、行業屬性上隸屬於科技類企業尤其是硬科技企業、分紅方面前期力度適中且制定明確的上市後分紅計劃、合規風控良好鮮少收罰單等特點的企業,如今方能較爲順利地推進IPO進程。
投行人“無差可出”
今年5月10日,距離我國首批保代註冊登記即將屆滿20週年。20年中,我國IPO節奏曾數次放緩乃至暫停,上次大規模放緩發生在2013年,當年上市企業僅有2家。
某具有近20年保代經驗的券商股權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相較於往年的IPO節奏放緩,目前令其最爲頭疼的是新項目受理幾近停擺。
根據Wind,截至4月28日,開年以來滬深交易所零受理,北交所新受理項目也只有2個,春節後至今上會審覈“動態清零”。而在2023年同期,A股新受理項目爲39個,受理項目數量較多的2020年更是達到63個。
受理項目銳減,意味着什麼?
根據受訪保代介紹,首先,當前投行普遍不敢遞交招股說明書,由於新受理項目數量極少且現場檢查比例不低於三分之一,目前新報項目大概率將被嚴格檢查。
其次,沒有新受理項目,投行則無法開展IPO新業務,如若沒有在審項目,投行將基本無事可做。進駐擬IPO企業盡調是投行IPO業務工作最爲重要、費時最多的部分之一,進場的前提是制定明確的IPO推進時間表,在新項目受理基本停擺的情況下,投行無法制定IPO推進時間表,也就沒有辦法到企業駐場。這也意味着,如果投行團隊沒有在審項目,其目前基本無事可做。
除中止審查的項目外,根據Wind,目前正常推進IPO進程的企業共161家,2020年-2023年同期,這一數字均在500家以上,2021年最多達到597家。而在當前僅有的161家IPO正常推進企業中,年內更新上市進程的只有85家,佔比52.80%。
受此影響,無差可出,成爲大多數投行IPO從業者當前的工作常態。於是,一個昔日難以想象的局面在各家投行普遍出現:曾經由於出差太多幾乎沒有時間到公司的投行人,如今被要求每天到公司打卡,甚至有人因爲打卡不合格而被辭退。打卡之後,許多投行人無實質性工作可做,只能反覆學習政策、會議材料、既往案例;尚有在審項目的,則反覆覆盤項目查缺補漏,以便在被抽中現場檢查後更好應答。
再者,不少投行人已經佛系,抱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態度等待被裁。“現在基本沒有投行在招聘,除非個人資源非常豐富,否則此時被裁員幾乎等同於失業。儘管薪酬一降再降,但是基本沒人辭職,大家在等待被裁後拿賠償金。而對於券商來說,如果IPO上市節奏遲遲無法恢復,投行的人員冗餘負擔將難以承受,裁員幾乎成爲必然。”受訪保代直言。
保代的困境甚至也波及到了獵頭。投行IPO從業者們尚未被大規模裁員,昔日負責投行招聘的獵頭們很多已經丟失了工作。
“‘昨天’還在幫人招聘,‘今天’自己已經被裁員。當投行普遍不再有招聘需求,獵頭也就失去了價值。投行所在的券商經濟實力強勁尚且可以挺一挺,獵頭所在的私企卻承受不住。”有獵頭無奈道,“誰能想到,受困於IPO節奏放緩而首批失去工作的,居然是我們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