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實質成果 北韓首測實戰化核武

一名韓國監測地震火山觀測單位官員9日就北韓的「地震」加以解說。(圖/美聯社

北韓9日傳出發生規模5的地震,稍後韓日官方證實,這是平壤在進行第5次核試,也是北韓歷次核試中威力最大的一次。而北韓官媒朝中社稍後也證實,北韓飛彈技術獲得重大突破。

鳳凰網軍事評論指出,只要回顧北韓2016年的核武導彈實驗過程,就不難發現,這次核試很可能是北韓進行的首次實戰化核武實驗。

北韓自稱,1月進行了首次氫彈試驗,儘管2013年核試造成的4.9「地震」與這次試驗造成的規模5.1「地震」相比,震度增加並不明顯,但由核裂變核聚變的轉變,顯示北韓核技術的質變性提升。

而自北韓首次氫彈試爆後,幾乎每1、2個月都會發生一次重大事件金正恩3月參觀工廠曝光北韓的小型化彈頭模型;4月進行首次「北極星」-1潛射彈道飛彈試射;6月時,北韓成功試射與「北極星」-1系統同源的「舞水端」飛彈;到了8月、北韓再度試射「北極星」-1型潛射飛彈,接下來就發生了9日的核試。

評論指出,核武器實用化,都會經歷一個由普通自由落體炸彈形態,向小型化導彈彈頭形態轉變的過程。在先前的4次核試中,北韓的裝置很可能停留在炸彈形態。但隨着北韓小型化彈頭模型曝光,北韓核武小型化、導彈化很可能已取得實質成果

今年試射2次的「北極星」-1型飛彈,以及試射1次的「舞水端」導彈很可能已裝備了彈頭類比裝置。因此,與先前的任何一次核試不同,9日核試很可能是對小型化、彈頭化核裝置的首次試驗,而這也說明,爲何中國地震臺網測定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爲0千米。

以北韓「北極星」-1潛射飛彈,還有「舞水端」陸基導彈的共同祖先,也就是前蘇聯SS-N-6型潛射飛彈爲例,其彈徑1.5米,採用單彈頭時,彈頭核心球形裝置最大直徑爲80釐米,而金正恩3月視察覈工廠時,曝光的小型化球形核裝置的直徑,恰好爲60至70釐米。

此外,由於巴基斯坦核武之父卡迪爾汗(Abdul Qadeer Khan)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向北韓提供核技術,並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時,透過利比亞,向北韓提供過多個彈頭設計圖。而歷經近20年的發展後,就技術來說,北韓實現核武小型化、導彈化並不困難。

SS-N-6導彈的技術資料顯示,其單彈頭的爆炸威力爲100萬噸,這無疑遠大於北韓9進行的這次核試。但相較於彈頭爆炸威力的提升,在結構上完成核武小型化、導彈化更加重要。因此,對北韓而言,最理想狀態是,9實驗中爆炸的,很可能是1枚彈頭原理模型,而其內部核裝置中,很可能只加入了僅能保證核爆實現的有限核物質

一旦小型化核彈頭結構技術過關,再填充足量核物質,從而令這次試驗的原理模型,成爲具備50至100萬噸爆炸威力的實戰化核彈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