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片龍頭TCL中環上半年虧損超30億元 “靈魂人物”卸任、硅片開工率下調|財報解讀
財聯社8月24日訊(記者 劉夢然)硅片龍頭TCL中環(002129.SZ)昨日晚間披露近年來首份虧損半年報,超30億元淨利潤虧損額外界雖有預期,但作爲曾經光伏上升週期中典型的“績優生”,價格低谷時堅持高開工率、追隨一體化擴張等風險被驗證。
就在本月,有TCL中環“靈魂人物”之稱、任職CEO職位17年之久的沈浩平卸任該職務。隨後不久,此前長期堅持高開工率的TCL中環開始下調開工率。業內分析認爲,一線企業降負荷爲行業樹立信心,價格在經歷短期的拋售陣痛期後,中長期來看市場供需將處於持續向好的趨勢,價格也有望逐步止跌。
上半年虧損超過30億元
最新披露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62.13億元,同比下降53.5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0.64億元。分季度看,公司Q1虧損8.80億元,Q2虧損21.84億元,虧損加劇。去年Q4公司虧損27.72億元。
在影響業績的原因中,公司坦然提到“新能源電池組件業務板塊相對競爭力不足,整體表現落後於同業領先企業,在產業市場價格下行週期,進一步拖累經營業績。”早前兩年,TCL中環加入光伏一體化浪潮中,佈局了下游電池和組件業務,但也導致“船大掉頭難”的情形,下游產能反而拖累業績。
今年以來,光伏晶硅全產業鏈出現供需失衡,價格出現“非理性”下跌,表現在硅片環節,即“越賣越虧”。但與之相悖的是,TCL中環在上半年一直保持較高開工率。根據硅業分會多周披露,兩家一線企業開工率在50%和80%以上。經業內人士確認,高開工率的企業是TCL中環。
高開工率帶來的局面是,公司上半年實現了產銷兩旺。中報披露,報告期內公司光伏單晶產能提升至 190GW,光伏材料產品出貨約 62GW,同比增長 18.3%,硅片綜合市佔率 23.5%,居於行業第一。
但逆市增產的代價亦已顯現。在影響業績的原因中公司提到,雖仍保持單瓦成本行業領先,但降本不及市場價格下跌速度,上半年材料產品出貨62GW,虧損總額加大。
而存貨減值也是造成TCL中環虧損的重要原因。在同期披露的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公告顯示,報告期內存貨跌價準備13.66億元。今年1-6月,公司存貨減值損失影響利潤總額-11.09億元,合同資產減值損失影響利潤總額-470.68萬元。
另一項造成業績虧損的重要因素,則是公司參股公司 Maxeon 。2019年,中環出資成爲Maxeon第二大股東,並在去年進一步增持成爲其第一大股東。今年5月,中環再計劃以總出資金額最高1.975億美元,將持股比例將由22.39%上升到至少50.1%,以此將Maxeon併入公司合併報表範圍內,成爲TCL中環控股子公司。
一方面,Maxeon可作爲TCL中環深度參與國際能源轉型的重要戰略支點,擁有IBC電池-組件系列專利、Topcon電池工藝系列專利、疊瓦組件系列專利。TCL中環認爲,本次重組投資符合公司的戰略發展方向和經營發展需要。
但從業績表現看,收購Maxeon代價較大。僅在2023年,Maxeon 因出現業績及股價的大幅下跌,公司對與其相關的長期股權投資和金融資產確認較大金額減值,對公司 2023 年業績帶來合計 16.9 億元的負面影響。
今年上半年,Maxeon經營轉型較慢,報告期內業績及股價均大幅下跌,導致公司虧損加劇。
高管變動後首個大動作:下調開工率
值得注意的是,TCL中環剛剛經歷人事變動。今年8月2日,TCL中環宣佈,因工作需要和個人精力考慮,沈浩平先生申請辭去公司CEO職務。辭職後,沈浩平仍繼續擔任公司董事、副董事長及董事會專門委員會各項相關職務。與此同時,公司將由董事長李東生暫代CEO職責,並將依照相關規定完成新任CEO聘任相關流程。
公開資料顯示,沈浩平在TCL中環工作40餘年,擔任CEO已有17年之久,業內將其稱爲TCL中環“靈魂人物”。對於沈浩平卸任CEO的原因,業內多有猜測,但較普遍的觀點是認爲,中環過去的經營策略已經不適應當下產業週期的變化,內部亟需作出調整。
在沈浩平辭職後,TCL中環的首個“大動作”就是下調硅片開工率。在硅業分會本週發佈的單晶硅片周評中,未再披露兩家硅片龍頭的開工率情況。有市場分析認爲,這或與中環開工率大幅下調有關。更上一週(8月15日),兩家一線企業開工率分別維持在55%和95%。
對此,財聯社記者向TCL中環方面求證,公司人士未透露實際開工率,但表示目前工廠還是正常生產的狀態,在行業裡處於較高的開工率。
一位市場人士對財聯社記者稱,TCL中環目前的開工率大約在75%左右。之前M10L型號的開工生產比較多,終端需求有限,下調開工率是比較正常的行爲,預計會在70%左右。
該人士認爲,下調開工率,通過減庫存伺機提價也是有可能的。硅業分會也認爲,龍頭企業率先減產對於穩定中長期產業鏈各環節仍是積極利好的。目前硅片行業超半數庫存集中在一兩家企業中,短期內這幾個企業的生產計劃將成爲市場關注的重點方向。中長期,隨着產業鏈各環節產能加快清出,市場價格也有望迴歸到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