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崗:“鋼鐵風波”驗出日美同盟的成色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總統拜登卸任前,給了自己盟友狠狠一擊,對日本製鐵公司收購美國鋼鐵公司的計劃下達中止命令。很多人不明白,日本不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嗎?
同盟並不意味着利益一致,更不意味着“親密無間”。在日美軍事一體化議題上,在對南太島國的外交上,兩國之間因爲利益一致或者相近,所以顯得“親密無間”。然而,這些並不能改變日美很多地方存在利益分歧的現實。
“鋼鐵風波”最後鬧到總統那兒,讓拜登親自下決斷,所以成爲輿論的焦點,但實際上,近年來日美之間的分歧並不少。比如2024年美國財政部就將日本列入“匯率操縱監測名單”;美國根本不顧東京電子等日本半導體企業的利益,強力要求日本跟隨美國的腳步,加強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限制等。
過去日美矛盾就更多了,從1960年開始持續近30年的日美貿易摩擦,引發了美國對日本的持續打壓。其中美國迫使日本簽訂的“半導體協議”,是導致日本半導體行業從山巔跌落谷底的主要原因。
在華盛頓的眼中,於己有利的就是“親密盟友”,若是對自己的利益造成衝擊,那就是“對手”,它會毫不猶豫地進行敲打。此次“鋼鐵風波”無疑就是美國對日本的一次敲打。
這次審查日本製鐵收購案的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其職責是“審查外國投資對美國是否存在國家安全風險”。理論上,它應該針對所有外國投資,實際上,它有白名單國家,英澳加新的某些交易可以免受CFIUS的審查。沒錯,這些國家恰恰是所謂“五眼聯盟”的成員,是“盎格魯-撒克遜盟友”,是美國真正的“自己人”。這麼多年來,日本一直希望加入“五眼聯盟”,但始終不得其門而入。雖然美國表面上將日本定位爲“親密盟友”,只是和英國、加拿大等“內圈盟友”相比,日本無論如何都屬於“外圈”。2023年底,美國決定審查美鋼收購案時,《日本經濟新聞》曾稱,“CFIUS主要是針對中國等安全保障上令美國擔憂的國家,美國總統表示將審查同盟國企業收購實屬罕見”。看來,日本媒體還是太高看自己在美國眼中的地位了。
更何況,在華盛頓看來,日本可是有“前科”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處於“巔峰”,當時“日本威脅論”在美國甚囂塵上,日本對美國的大肆收購,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依然記憶猶新。日本人可能認爲購買美國鋼鐵並不會對美國構成什麼威脅,但美國人並不這麼想。拜登說,“如果此次收購使一家美國主要鋼鐵公司落入外國企業手中,將對國家安全和關鍵供應鏈帶來風險”。這句話很露骨地表明瞭美國對日本的真實想法:“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那些一門心思依靠美國的日本人該醒醒了。
對於拜登的最新決定,某些觀察家批評這會“傷害日美同盟”,從而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且不說這是否是美國的國家利益,就算是,在拜登看來,也必須讓位於國內利益。西方政治家決策並非如國際關係理論講述的那樣,是將國家利益置於最優先位置的理性決策。對決策者而言,個人利益最重要,這突出表現在美國總統選舉這樣的場合,爲了當選,候選人往往無所不用其極。其次是政黨利益,這次拜登之所以阻止收購,一大原因就是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的反對,而工會組織是拜登所在的民主黨的支持基礎,同時也是現在民主黨與共和黨爭奪的焦點。
而且,與美英特殊關係、美澳新同盟等不同,日美同盟的不平等特性非常突出。在日美同盟中,美國利益佔據絕對第一的位置,很多時候都不會給日本面子。這一點,民主黨和共和黨沒有什麼不同。拜登政府儘管被認爲重視與盟友的關係,但正如此次“鋼鐵風波”表現出的那樣,他與宣揚“美國優先”的特朗普並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
有人認爲,日美加強同盟關係,美國就會盡力地照顧日本的利益,照顧日本的感受。這是極大的誤解。“日美地位協定”給予駐日美軍治外法權式的特權,因此在沖繩強暴日本女性的美軍,都能逃脫日本法律的制裁。雖然沖繩民衆長期要求修改該協定,但華盛頓對此置若罔聞。這也更加證明了美國利益的優先性與美國對日本民衆利益的蔑視,也更加凸顯了日美的不平等性。
所以,拜登阻止日企收購美國鋼鐵公司,其實並不值得驚訝。(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東北亞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