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冠雅跑社區開課 加深居民凝聚力

黃冠雅。(呂妍庭攝)

人稱「小修老師」的黃冠雅,6年來參與社區活絡、擔任課程講師,深化他與地方的連結,走過嘉義縣20多個社區,貼近長輩需求的在地化課程獲好評,讓他總有接不完的課程,去年成立「好食作」工作室,多了4位夥伴跟他一起跑社區,黃冠雅說,民衆有感的課程,能讓社區凝聚力和熱情持續「保溫」,人與人的互動得以加深。

黃冠雅說,爺爺、奶奶是六腳鄉蒜頭糖廠的老員工,但自小在新竹長大,直到念嘉義大學木質材料相關科系纔回到嘉義,之後奶奶生病需要人照顧,他決定留下來,透過農產加工的專長,10年前先進入新營社區大學授課,因緣際會開始接觸社區,化身阿公、阿嬤口中黃小修老師。

儘管臺灣推動社造多年,但真正深入、留在社區的年青人不多,連黃冠雅都說,替社區上課不穩定,收入也不高,如無法貼近居民生活樣態、喜好,甚至在地產業特性,往往上了一、兩次課程就離開,所以他進入一個社區前,會先與當地社區發展協會等代表人物「深談」,之後再視狀況發展課程。

黃冠雅目前持續在社區教授綠色療愈、農產品加工和染布等課程,卻說常因當季農作物盛產或節氣轉換,與長輩們討論後更改課程內容,像是手作豆腐乳、木耳露、白糖粿等,也因這層地方連結、情感甚至背後故事,特別受到居民喜愛、認同。

自述自己不是傳統定義的返鄉青年,黃冠雅說,社區講師和一般人定義的工作很不一樣,無固定薪資、上下班時間,連工作內容也很難簡化說明,就算已經在社區耕耘多年,家人仍盼他回新竹,強調自己因長期參與社區營造,發現很多社區營造一個點後就回歸既往,找大家出來上課,能讓社區動力延續下去,所以雖然收入不穩定,他仍堅持守着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