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月眉火蔥」採收 口感嗆辣成族人預防感冒妙方

花蓮縣壽豐鄉月眉部落土質適合種火蔥,每年1月到3月是產季,口感嗆辣,具有殺菌的效果,是族人預防感冒的妙方。記者王思慧/攝影

花蓮縣壽豐鄉月眉部落土質適合種火蔥,每年1月到3月是產季,種植面積僅有3公頃,口感嗆辣,具有殺菌的效果,是族人預防感冒的妙方。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自2021年開始研究火蔥,協助當地阿美族人解決病蟲害與氣候變遷問題。如今農改場推出火蔥餅乾、火蔥醬等,推廣原民傳統作物。

火蔥是阿美族月眉部落栽培的原民特色作物,因外觀小顆圓潤、口感偏嗆辣,也被稱爲玻璃珠、小洋蔥,日據時期就有栽種紀錄。火蔥採收後,族人習慣懸掛屋檐下常溫儲藏發芽,隔年種植;若需販售食用可儲藏於1°C環境下較佳。

每年4月以前,在花蓮縣吉安黃昏市場、重慶市場、美崙市場有攤商販售火蔥。由於火蔥與蕗蕎外觀相似,經常被搞混,兩者最明顯差異是火蔥有明顯的鱗莖,鱗莖呈現圓球狀。口感上,火蔥比蕗蕎更有嗆辣感,醃製後食用仍可感受嗆辣味直衝腦門,味道鮮明。

農改場研究員吳伊婷表示,族人大多會沾鹽或直接食用火蔥,有的人會選擇醃漬,也會搭配肉類如鹹豬肉等,當作佐料。由於火蔥味道較嗆辣,農改場選擇搭配餅乾或醬油,可以減少嗆辣口感,小朋友也可享用,不但保留傳統的吃法,開發其他的加工方式等。

上月眉部落頭目邱財章說,火蔥最怕雨水、泡水,不怕高溫,自己只有種一分地,大多賣給熟悉的客戶。以前火蔥比較嗆辣,經過農會的培育後,現在的口感讓大衆比較接受。族人認爲,火蔥可以預防感冒、殺菌等,從以前一直流傳到現在。

花蓮農改場長楊大吉指出,3年農改場投入研究、保種,種植火蔥的技術,還有農會協助整合,讓技術能完整實作,產量至少增加3至4成。全臺火蔥的產量高達9成5都來自月眉,讓月眉與火蔥畫上等號。去年種下的健康種苗,今年看到果實長得很好,舉辦火蔥節活動,希望更多人認識火蔥。

花蓮火蔥保種園主卓晴花(左)在花蓮農改場長楊大吉(中)見證下,將火蔥種苗傳承予上月眉部落頭目邱財章(右),盼火蔥產量與品質更升級。記者王思慧/攝影

火蔥是阿美族月眉部落栽培的原民特色作物,因外觀小顆圓潤、口感偏嗆辣,也被稱爲玻璃珠、小洋蔥,日據時期就有栽種紀錄。記者王思慧/攝影

全臺火蔥的產量高達9成5都來自月眉,讓月眉與火蔥畫上等號。記者王思慧/攝影

花蓮縣壽豐鄉月眉部落土質適合種火蔥,種植面積僅有3公頃。記者王思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