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抹香鯨活躍 目擊率1成7

「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劃」調查團隊16日公佈第2年成果,抹香鯨現蹤率爲17.24%,較去年5%顯著提升。(多羅滿賞鯨公司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福爾摩沙協會去年與多羅滿賞鯨公司合作,展開爲期3年的「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劃」,到東部太平洋海域調查抹香鯨等大型鯨種習性及分佈狀況。調查團隊16日公佈計劃第2年成果指出,抹香鯨現蹤率爲17.24%,較去年5%顯著提升,預計明年會把蒐集的影像、聲音與鯨豚航跡上傳至國際共享平臺,無償提供全球科學家研究使用,協助各界揭開海洋動物的神秘面紗。

「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劃」今年邁入第2年,多羅滿賞鯨公司業者呂世明昨表示,1月14日至9月26日共出航29趟,有28趟目擊到鯨豚,機率高達96.55%,其中抹香鯨共看到5次、機率爲17.24%,還看到少見的喙鯨共10次,目擊率爲34.48%。

呂世明解釋抹香鯨目擊率提升原因指出,抹香鯨等大型鯨多出現在5海里外的海域覓食,一般賞鯨航程時間短且多繞行沿岸,目擊率約5%至6%,調查船班航行時間至少5小時且會到5海里外海處,因此目擊率會提升,調查團隊也有時間蒐集影像、聲音、航跡等。

他說,計劃共錄製151筆鯨豚原始聲音資料,其中107筆清晰可用的資料會整理成頻譜並展開分析,對研究鯨豚的行爲模式及聲音識別可提供幫助,預計明年會將資料上傳至國際共享平臺,無償提供全球科學家研究使用,明年也期待以展覽形式和民衆分享成果。

花蓮福爾摩沙協會總幹事藍振峰表示,鯨豚是海洋哺乳動物,通過聲波展開覓食、探索海底環境及和同伴社交互動,且不同種類的鯨豚發出聲音頻率和持續時間也會有所不同。

花蓮福爾摩沙協會創辦人廖鴻基強調,計劃名稱「π」代表海洋無窮盡的循環、抹香鯨尾鰭的形狀,與計劃航線規畫相呼應,未來持續擴大調查範圍,探索其他大型鯨種生態,爲科學研究和保護工作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