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男子包5千畝地養10只雞,被村民嘲笑,4年後男子靠雞年入千萬

2005年,湖南男子劉鳳秋承包5000畝山地養雞,然而請來的10來名工人總共才負責養10只雞,這麼大的地方,養上幾萬只也裝的下,只養這些按照正常情況肯定會賠錢。

然而令人吃驚的是,4年之後,劉鳳秋就靠着這十隻雞發家致富年入千萬,這讓一開始懷疑他在隱瞞什麼的村民更加疑惑,而在2010年的時候,記者前往衡東縣對他進行了採訪。

這片養雞場剛剛開辦的時候,平均500畝地一隻雞,成本比收益高的多,根本不可能回本,因此,他在前期就虧了幾百萬進去,但劉鳳秋仍舊沒有放棄,其根本就在於想法不同。

當時不少村民都認爲劉鳳秋是人傻了,這麼養殖能成功纔怪,這也難怪,畢竟正常思路下,10只雞怎麼也不可能創造太多利益,但劉鳳秋卻拿出了反向思考的辦法。

10來個工人僱傭花費大概兩萬元,承包山地又是將近一萬元的消耗,換言之,只有這十隻雞創造3萬元以上的利益,他才能拿到基礎的回本,畢竟還有飼料、防疫等成本沒有計算。

不過,劉鳳秋和普通人思路不同,他是先將這個價格定下來,然後再去想怎麼讓雞的價格來到這個水平,爲了達成這個目標,劉鳳秋非但不關停養雞場,反而投入了更多的錢。

首先,劉鳳秋在外地買稻穀,回來配合草藥熬湯,然後再進行餵養,這些雞可謂是精心餵養中的典範,比人吃的還好,甚至工人都是和雞同吃同住的,劉鳳秋自己還專門嚐了嚐雞食。

除了草藥和稻穀熬湯,他還十分注意雞食的均衡營養配比,所以在山地中找到一塊地方,然後讓工人去養蚯蚓、種蔬菜,專門給雞當作飼料,之後還加入了蒼蠅跟蛆等額外的飼料。

可以說,劉鳳秋爲了飼養這10只雞,確實是煞費苦心,但村民對他的非議越發嚴重,本來劉鳳秋是村子裡的驕傲,他在外地工作掙了不少錢,家裡也時常提到他,可現在不同了。

每次家人上街,迎來的都是異樣眼光和各種非議,甚至隨着時間流逝,開始有人稱劉鳳秋爲癲子,這一侮辱性的稱呼徹底讓劉鳳秋的家人忍不住了,立刻找到了在山地工作的他。

劉鳳秋的二哥和劉鳳秋大吵一家,甚至鬧到了派出所調解,但劉鳳秋堅持自己的想法,哪怕要和二哥斷絕聯繫也不退讓,自此,劉鳳秋癲子的名號徹底在當地傳開了。

畢竟從過往經歷來說,劉鳳秋之所以有錢是因爲早年加入房地產行業,通過建築賺錢,這跟養雞毫無聯繫,現在突然心血來潮要養雞賺錢,屬實讓人難以理解,更別說還是這樣養。

不過,劉鳳秋卻有着明確的心路歷程,在2004年的時候,劉鳳秋孩子生病,希望去市面上買只老母雞燉湯,而當時劉鳳秋有明確的要求,那就是給病人吃的雞不能是化學飼料餵養。

但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要求,市場卻達不到,只能找農村散戶進行交易才行,這讓劉鳳秋大爲震驚,畢竟市場規模這麼大,找一隻完全吃稻穀的土雞這麼難確實沒道理。

正是這一景象讓劉鳳秋髮現了端倪,那就是土雞市場在當時處於空白期,如果能夠趕上時候,就可以發一筆財,想到這裡,劉鳳秋立即趕回了家鄉承包山地進行養雞行業。

如果說正常養殖,雞肉市場競爭者繁多,很難以一個新人商家的定位融入其中展開競爭,所以他的客戶羣體一開始瞄準的就不是普通大衆,而是有足夠金錢享受生活的那批人。

爲此,他養殖的雞成本非常高,既要建造專門的養殖場所,密集度也不能太高,要給足活動空間,同時配比飼料,絕不使用化學成分,這樣一套下來,成本已經接近100元。

這跟市面上幾塊錢就能養出來的雞苗完全不同,劉鳳秋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一開始就放棄了飼料雞的市場,這十隻雞就是他們養殖場的種雞,隨後再複製培養下一代。

爲了儘可能的讓小雞完美度過生長期,劉鳳秋直接將小雞的飼料變成骨頭配合菜葉大米燉湯,這也是爲什麼人也能吃這裡的雞飼料,當然,同時加大養殖成本也是必然存在的問題。

不過,在不斷加大成本的養殖手段下,2006年劉鳳秋承包山地中的雞苗數量已經來到1000多隻,而這些雞苗正是種雞產出的,且爲了進一步加大營養,山地中還多出了白蟻養殖。

結合起來,劉鳳秋單單養殖一年就要耗費接近百萬元的資金,可收穫卻難以期待,剛開始劉鳳秋前往市場進行售賣給出的肌肉售價是168元一斤,這種價格自然是無人問津。

可隨着時間越來越長,還是有人感到了好奇進行詢問,隨後花費了幾百元買走了第一隻,而沉默數年的劉鳳秋,卻在第一單成交後步入快速發展期,畢竟這樣養殖的雞確實肉質更好。

2009年,劉鳳秋用1萬元一個月的價格在惠州繁華區租了專賣店,用來售賣他的雞肉,店鋪周邊車水馬龍,過來消費的都是有錢人,花費幾百元並不心疼,甚至有因爲好奇嘗試的。

而且經過數月經營,劉鳳秋的店鋪開始有了回頭客,對他的雞肉產品也是好評連連,稱肉質比商超好很多,自此,劉鳳秋的養雞生涯步入正規,每隔一段時間就把雞拉到惠州售賣。

回顧當初,劉鳳秋感慨良多,表示如果當時不做怪胎,現在就不可能成功,另外,因爲有了幾年的經驗,他目前的養殖成本也是下降不少,基本上一斤80元左右即可。

這也讓他賺到了更多的錢,算是徹底洗刷了以前不好的名聲,家人也對他表示了理解,算是一個比較好的結果,而經過這件事,或許也讓我們對於創造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