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融資環境回暖,“中國第一慢病管理平臺”方舟雲康衝刺港交所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陳既

近日,互聯網醫療融資喜訊頻傳。

6月10日,方舟雲康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方舟雲康”)成功通過港交所聆訊,國內最大的互聯網慢病管理平臺即將登陸港股;5月-6月,國外兩家數字醫療企業相繼成功IPO,填補了2023年以來該領域IPO的空白;5月,中國太保旗下的太醫管家完成9.2億元的戰略融資,這是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久違的10億級別的融資事件。

據中投產業院、IT桔子統計,2021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融資規模達121.42億元,創近年來新高,但隨後逐年下降。到了2023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融資額僅爲2.19億元。不過今年以來,互聯網醫療出現了回暖跡象,2024第一季度,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融資總額3.5億元,這一數字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可以窺見,互聯網醫療行業在經過“洗牌期”後,正在重新回到資本的視野內,沉寂了一段時間的賽道又再次活躍起來。

互聯網醫療10年變遷:從GMV導向迴歸醫療本質

10年前,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出現了一波創業高峰。好大夫在線、掛號網(微醫前身)、春雨醫生等第一批互聯網醫療企業獲得大筆融資,走入大衆視野;阿里、京東、平安集團等巨頭切入互聯網醫療賽道;方舟雲康、醫聯集團、藥師幫等明星企業也在此時相繼成立。

但在行業發展的初期,互聯網醫療企業基本停留在提供掛號問診、開放購藥等比較淺層次的服務上,缺乏有效的用戶付費模式,企業的營業收入主要依靠線上藥房,具備盈利能力的互聯網醫療企業更是寥寥無幾。在這一階段,線上藥房GMV成爲衡量互聯網醫療企業的最重要指標。

但隨着互聯網醫療賽道的日漸擁擠,線上藥房價格戰的白熱化,“賣藥”的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以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爲例,2017年,阿里健康醫藥電商業務毛利率爲26.7%,京東健康商品收入的毛利率僅有15.2%。

電商巨頭尚且如此,中小企業的處境更加艱難。2016-2017年,互聯網醫療出現了第一波“倒閉潮”,知名O2O平臺“藥給力”宣佈關閉,就醫160、尋醫問藥、好大夫等企業亦相繼傳出裁員、架構調整等消息;2019年,騰訊旗下的騰愛醫生關停,青蘋果健康也宣佈停止運營。

伴隨着互聯網醫療淘汰賽升級,從業者對於互聯網醫療的思考和認知也逐步加深,賽道內的玩家們紛紛轉型升級。行業從單一的GMV導向轉變爲價值導向和用戶導向,前者以to B的企業服務爲代表,後者則走向to C的診療平臺。

目前,包括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等在內的互聯網醫療企業都有B端業務佈局。一般來說,B端業務具備高客單價、高復購率等特點,比如平安好醫生在2021年啓動的B端戰略轉型。

用戶導向的診療平臺則逐步迴歸至醫療本質。互聯網醫療的本質是醫療服務的信息化和移動化,一個理想的在線診療平臺是能夠連接“醫+患+藥”的全鏈路閉環,通過互聯網平臺的信息整合,爲用戶提供更便捷和精準的醫療服務。

方舟雲康選擇從在線慢病管理切入,患者可以通過H2H服務平臺完成複診,醫生在線開具電子處方,患者線上完成購藥付款,再由第三方企業配送到家,真正實現從醫院到家的智慧醫療生態模式。

爲了支援綜合醫療服務及線上零售藥店服務,方舟雲康成立了慢病管理服務中心。截至2023年年底,該慢病管理服務中心已擁有169名員工,他們能夠爲患者提供複診、處方諮詢、患者教育、用藥提醒及藥品重配通知等一系列專業問題的解答。

背靠4200萬用戶,掘金慢病管理千億市場

國家衛健委2019年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慢病患者往往需要定期的複診治療,以及長期的監護與管理,但線下醫療資源的相對緊缺、分佈不均衡,都會給慢病患者的線下複診造成阻礙。

在線慢病管理平臺則打破了時間和地域上的限制,患者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在線上完成定期複診、開方購藥,醫生也可以及時全面地瞭解患者的病情進展,爲患者制定更合理的治療方案。因此,慢病管理被認爲是“互聯網+醫療”應用中最有價值的應用,因爲它契合了互聯網的特點。

億歐智庫發佈的《2020年中國互聯網慢病管理白皮書》指出,2020年中國互聯網慢病管理在市場規模預計在2025年達到2357億元,滲透率將增長至37%。

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衆多互聯網醫療企業在慢病管理領域佈局,包括京東健康、阿里健康、智雲健康(原掌上糖醫)、由代謝領域跨國巨頭諾和諾德開發的智能糖尿病自我管理平臺“諾和關懷”,以及方舟雲康等。

招股書披露,截至2023年12月31日,方舟雲康旗下H2H服務平臺註冊用戶量約爲4270萬名,平均月活躍用戶達到840萬名,累計記錄了8390萬次醫療諮詢和4570萬次處方。

在線慢病管理平臺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技術能力、醫療服務能力和藥品供應鏈能力上。

在線診療平臺首先需要爲用戶提供穩定、流暢的服務,患者能夠隨時隨地與醫生進行溝通交流。慢病患者通常有更高頻次、長期並且可能是全天候的諮詢和問診需求,技術能力直接影響平臺的響應速度、操作便捷性等。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發展背景下,平臺的技術能力還是提供可靠、準確醫療服務的保障之一。

比如,方舟雲康引入了AI技術和數據分析技術,通過專業人士的反覆訓練,確保這些技術能夠精準適配慢病管理場景,使得醫生在慢病診斷、治療和管理方面的效率有了顯著提升。

醫療服務水平則決定了用戶體驗的好壞。醫生是在線醫療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因此醫生資源是在線診療平臺競爭的關鍵因素。縱觀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等上市公司,都會選擇將醫生團隊的規模作爲重要的披露數據。方舟雲康也在招股書中表示,其H2H平臺上的註冊醫生數量從2021年的191106名提高至2023年的212892名,這些醫生來自超過15600家醫療機構,其中約58.8%就職於三級醫院、約38.4%已取得副主任醫生或以上職稱。

此外,完善的藥品供應鏈和高效的配送體系,也是滿足患者用藥需求的重要保證。藥品供應鏈體系的構建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因此具備供應鏈能力的企業相當於擁有領先的競爭優勢。截至2023年年底,方舟雲康已經與760多家制藥公司合作,其中包括跨國公司和國內大型製藥公司,並且已經向超過1400家供應商作出採購,銷售超過21萬個藥物SKU,其中61.6%爲處方藥,約38.4%爲非處方藥。

隨着慢病管理平臺的規模擴大,方舟雲康的業績數據也在向好發展。招股書顯示,2021-2023年,方舟雲康實現營收分別爲17.59億元、22.04億元、24.34億元;實現毛利分別爲2.20億元、3.81億元、4.87億元,整體呈逐年上升趨勢。對應的淨虧損也快速收窄,分別爲3.04億元、3.83億元及1.97億元。

互聯網醫療行業回暖,垂直化更受資本青睞

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回暖是高確定性的趨勢。近期以來,國內已經有多家互聯網醫療企業IPO有新進展。除了上述的方舟雲康外,圓心科技也於近期通過港交所聆訊,健康160、健康之路等互聯網醫療企業亦先後遞表港交所。

儘管近年來,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略有波折,但患者對於在線診療的需求是長期存在的,中國互聯網醫療的市場規模和用戶羣體都在增長。

《2023年度中國數字健康市場數據報告》指出,2023年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3764億元,同比增長21.34%;在用戶規模方面,2023年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4.14億人,同比增長14.04%。並且,基於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互聯網醫療還可以探索更多“玩法”,進一步提高服務用戶的規模、效率和質量。

根據招股書,方舟雲康的人工智能醫生助手爲約65.7%的諮詢提供了協助,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協助下,方舟雲康服務效率大大提升,客服人員每天每人處理的訂單平均數量由2019年年的67.3筆增加至2023年的366.2筆。

從資本的選擇來看,垂直化企業更容易獲得青睞。垂直化企業的優勢在於其能夠更加精準地滿足市場需求,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同時也更容易在某一領域形成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壁壘,從而吸引資本關注。

作爲國內最大的在線慢病管理平臺,方舟雲康H2H服務平臺的註冊醫生及用戶平均留存率均趨於穩定。2023年,方舟雲康的註冊醫生留存率達到81.3%,用戶平均留存率爲58.9%,平臺活躍用戶至付費用戶的轉化率爲36.2%,且重複購買率高達84.2%。這體現出,方舟雲康的醫生團隊發展持續穩定,且用戶對平臺信任度較高,具備品牌忠誠度。

用戶的品牌忠誠度和醫療資源的沉澱,對於在線診療平臺來說,是構築其“護城河”的重要元素。這兩個因素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環的閉環,爲平臺的長遠發展提供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