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神山」的潛在危機
半導體產業是典型的高科技產業,是電子產業各分支的核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象徵。在1970年代末期臺灣勞力密集紅利接近尾聲之際,由政府制定下世代的產業發展政策,並由工研院派出年輕工程師去美國接受半導體訓練,隨後工研院在1980年及1987年分別技術移轉成立聯電及臺積電,逐漸成爲臺灣半導體發展的龍頭企業,並正向帶動民間資源投入相關上下游支援產業的發展。到90年代初期,臺灣已經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羣聚,半導體產業成爲臺灣最重要的經濟命脈之一,時至今日臺積電更有「護國神山」的美譽。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是我國產官學合作成功的典範,但也不可忽略國際產業變遷的背景因素。上世紀70~80年代曾是企業併購的大爆發時期,到了80年代末期很多的歐美企業都已臃腫不堪,因此開始流行企業分拆或瘦身,並將非核心的業務外包。隨着全球化的持續深入發展,使得臺灣的代工製造產業,包括家電、電腦、手機,到半導體代工都欣欣向榮。但臺灣資源有限,再加上兩岸關係解凍,使得臺灣的鴻海、寶成等代工廠商紛紛前往大陸成立生產基地,利用大陸豐沛的資源,以及搭上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因而有了彈跳式的發展。
臺灣半導體產業上游的設計,以及下游的封測,前進大陸的步伐也並不落後。但中游的晶圓製造是屬於資本密集、技術密集,以及是屬於政府對大陸投資的管制性產業,對於大陸的投資相對保守,因而成爲「根留臺灣」的典範。
臺灣的半導體以及其他的代工製造產業的成功因素很多。除了較早投入與產官學密切合作,再加上有利的國際環境及產業移轉,還有代工製造廠商致力維持製造優越與追求雙贏。簡而言之,專業代工廠商不參與終端競爭、不涉入利害衝突,因而能接到各品牌商的訂單,提高產能利用率與良率,並累積經驗曲線以降低成本,逐步增強競爭優勢。
然而,上屆美國川普政府藉着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引導全球供應鏈廠商避稅遷移,以達到排除中國的目的。美國甚至繞開WTO的仲裁,直接使用各種行政手段限制,以打擊中國科技業的崛起。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限制臺灣的半導體代工產業對大陸的供貨,此舉也使得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的正常下單、生產與存貨準備,透過長鞭效應的放大,對各國高科技產業秩序的正常發展都產生了嚴重的干擾,這正是近期車用半導體大缺貨的背景。
半導體是未來新興科技不可或缺的關鍵,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取代了地理樞紐或戰略資源成爲中美競爭的核心。經過多次的競爭互動迴應,大陸企業也放下「造不如買」的幻想,全力攻關來應對半導體制造長期被卡脖子的困窘。大陸官方也專門加大了對半導體產業的扶持力度。
當中國大陸全力在半導體衝關之際,美國也覺得有必要掌握此一關鍵產業的領先,並將「失去領先」視爲對美國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當中、美兩個國家都想主導這個未來高科技產業的高地時,歐、日也不得不跟進,並重新啓動半導體制造的官方政策。
當中、美、歐、日各國都決心以官方的力量來推動半導體的國產化及技術替代,將是對臺灣半導體產業乃至經濟支柱的重大威脅。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國家最重要的經濟命脈之一,一旦違背產業中立的專業原則選邊站,半導體產業就已不再是訴求品質與成本的競爭產業,而是高度政治化與大國角力的工具。彷彿一個小孩捧着金條招搖過市,是應該隨時提醒自己戒慎恐懼。倘若中、美、歐、日都不計成本與代價,決定要收回委外代工、發展自己的半導體行業,那臺灣護國神山的潛在危機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