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碰星空,邂逅中國浪漫:195件禁止出境文物系列(15)天文篇

文博時空 作者 陳麗媛等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2000多年前,屈原通過《天問》這首長詩,對宇宙的誕生、天體的構造、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等連續發問,體現了古人對於宇宙的好奇。中國人對宇宙的探索很早就開始了,從樸素的日月星圖到卓有見識的宇宙觀,從天干地支紀年再到不斷精確的天文曆法,文物見證了古代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承載了中國人的天文智慧。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可考的文字星象記載。先民們通過對日月等天象的觀察來確定時間、方向和曆法,從而開啓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第一頁。讓我們一起通過文物中天文知識的記載,感受到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進步性和科學性,領略古人在天文領域的智慧。

1、利簋

西周 現藏國家博物館

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釋文譯文大意是:武王向商都發起最後的攻擊,是在甲子日的黎明,當時歲星中天,直到天黑,佔有了商都。

甲子日,是中國干支紀日中一個循環中的第一天。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爲“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法。

歲星紀年法,是上古時代用以紀年的一種方法,歲星以六十甲子(干支紀年法)爲運轉週期。有說法認爲,太歲就是天上的木星,因爲木星每十二年運行一週,所以稱木星爲歲星或太歲,它既是星辰,也是中國民間奉祀的神祇之一。

古人爲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和四時節氣的變化,把黃道、赤道帶天區自西向東劃爲十二等分,叫做十二次,次是“星之躔舍”的意思。躔是運行,舍是停留,大意是指天體運行的軌跡。十二次,就是行星運行經過的十二個位置。古人把十二次依次命名爲:星紀、玄枵(xiāo)、娵訾(jūzī)、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由於十二次和二十八宿都是黃道和天赤道附近天區由西向東方向劃分,因此,十二次的具體位置往往是以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爲標誌。古人經過長期觀測,確定木星每十二年運行一週天。因此,十二次可以用來觀測木星每年經過的星次,並據以紀年,叫做歲星紀年。

古人認爲在天上有二十八宿與十二次,在地上就有十二辰和相應的分野。《乙巳佔》:“在天二十八宿,分爲十二次,在地十二辰,配屬十二國。至於九州分野,各有攸系,上下相應,故可得佔而識焉。”十二辰,是沿天赤道從東向西將周天分爲12個等分,與十二次方向相反,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應的分中國爲十二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幷州、幽州、營州。依據這些理論,除觀察天文現象和測定四時節氣,相應地還可以佔察和預測國家祲祥、政治興衰、王朝更替、人事吉凶、農業豐欠等等。

利簋內壁銘文明確記載“武王徵商”之役發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歲”星正當中天。之前,由於缺乏實物資料,關於牧野之戰的具體日期,千百年來,史學界多有紛爭,歷代學者根據有關記載推算出的年代就有數十種之多。在“夏商周斷代工程”實施過程中,碳14測年專家用西周初年遺存中出土的炭樣作了測年,給出武王伐紂之役發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範圍;天文學家依據銘中所記“甲子”日“歲”(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參照《國語·周語下》記載的天象記錄,計算出武王伐紂的時間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這一著名的戰役有了一個絕對年代;它爲商周兩代的劃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據。

2、趙佶《草書千字文》卷

北宋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zè),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這是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命人編撰的啓蒙讀物《千字文》的開篇,簡簡單單四十字,講述的是關於天文氣象的常識,大地宇宙的起源、日月星辰的運行、春秋四季的更替,陰晴雨雪的變化,可從中窺見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細枝末節。

天地玄黃,出自《易經》“天玄而地黃”;宇宙洪荒,出自《淮南子》“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來叫做宙”,以及《太玄經》“洪荒之世”;“辰宿列張”出自《淮南子·泰族訓》“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是指各星宿(恆星星座)在天空的分佈,猶如張網一般有序排列。前十六字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黃色的,宇宙形成於混沌矇昧的狀態中。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佈滿在無邊的太空中。

古人把地球繞太陽一週形成的運動軌道稱爲“黃道”,月亮繞地球一週形成的運動軌道稱爲“白道”。爲了量度日、月、行星的運動位置,古人沿黃道將周天(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以天球大圓三百六十度爲周天)等分爲十二等分,配以子醜寅卯等十二地支,稱爲“十二辰”;東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種動物,稱爲二十八宿;十二星次羅列周天,“四象二十八宿”分佈四方,排列井井有條,故謂“辰宿列張”。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這一句涉及到古代曆法(根據天象而制訂的計算時間方法),甚至揭露了我國古代天文學與音律之間的聯繫。它的意思是:用設閏的方法,將曆法紀年與地球公轉的時間差加在一起,就形成了閏年、閏月。再用分別聲音高低的律呂,來對照月份協調陰陽,就保證了月季相符。

據《後漢書·律曆志》記載,黃帝時代的樂師伶倫,用十二根空竹管,其中最長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按長短次序將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邊齊,下邊長短不一,呈一個斜面依次排列,然後插到土裡面。竹管裡面灌滿暇莩(xiá fú:用葦子膜燒成的灰,非常輕),將這些管埋在西北的陰山,拿布幔子遮蔽起來,在外面蓋起房子,再密封好,保證絕對吹不到半點兒風。到了冬至的時候,陽氣一產生,第一根九寸長、叫黃鐘的管子裡面的灰,自己就飛出來了,同時發出一種“嗡”的聲音。這種聲音就叫黃鐘,這個時間就是子,節氣就是冬至。用這種聲音來定調,同時可以定節氣,這就是“律呂調陽”的原理。十二根管可以依次定出12個“節”,“氣”再根據“節”來劃分,同時也調出了古代音樂的12個音高。用律呂對應節氣,勘定出來的時間天數,與太陽曆的365只差半天。

3、良渚出土玉琮王

新石器時代 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玉琮“外方內圓”,象徵天圓地方。古人認爲天似華蓋,形圓;地如棋盤,形方;兩者的結合則是陰陽平衡、動靜互補。“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在中國古代的建築、貨幣等方面均有表現,例如天壇與地壇、四合院、方孔圓錢等這些“天圓地方”的圖案與結構。

“天圓”指的是“天時”如六十甲子一般周而復始。而“地方”的“方”則是源於描述方位的“東南西北”的“四方”觀念。因此,“天圓地方”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時空觀念,描述了宇宙的自然規律。“天圓地方”的思想隱含着“天人合一”的精髓:由於萬事萬物從無到有、成住壞空的過程,都和天地間的能量變化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古人認爲應當“天人合一”,才能順應不斷變化的自然規律。

4、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彩陶八角星紋豆

新石器時代 現藏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彩陶八角星紋豆通體施深紅色陶衣,沿面繪白彩,腹部以白彩在陶衣上繪製五個方心八角形狀紋樣,在星星之間均由兩列豎線分格,紋飾對稱,色彩對比強烈,爲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珍品。

八角星紋是大汶口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紋飾圖案,由一方形四面延伸兩角構成八角。八角星紋形狀有着對稱之美,寓意神秘,在後世器物中也有應用。有研究者認爲八角星紋與太陽形狀相似,代表了先民眼中光芒四射的太陽。太陽是人們最常見也是最能直接觀察到的天體之一,太陽東昇西落,與世間萬物都有着密切聯繫,爲人們帶來光明與溫暖,爲人們所關注和崇拜。在原始時期,先民可以根據太陽的運行軌跡來分辨晝夜與四季,八角星紋或許就是太陽的表象符號。

也有學者認爲八角象徵着天空,中間方形象徵大地,即天圓地方之喻意,代表了古人的時空觀。也有人認爲八角星紋表示四面八方,意喻世界之大。

5、“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

西漢 現藏新疆博物館

“五星”在古代指歲星、熒惑、鎮(填)星、太白和辰星,秦漢以後,因五行說的普及,它們又被稱爲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東方”指的是我國古代占星術中特定的天穹位置,是古人對天空劃定的方位。“中國”則是一個地理概念,指的是漢代所轄的處於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

據說,在大約距今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帝舜剛繼位的時候,天空出現了“五星連珠”的奇景,所以那一年被定爲甲子年,是中國天干地支紀年的開始,也是五星連珠在中國古代被視爲祥瑞象徵的開始。周武王建立周朝時,也出現了“五星連珠”。《竹書紀年》對此有詳細記載,相傳當時不但有五大行星連成一線,還有鳳凰送來天書,指出周將取代商。另外,漢朝時也出現過“五星連珠”,當時周勃發動政變,滅呂氏全族,漢文帝登基稱帝,文景之治開始,古人便認爲這是漢代將興的徵兆。

歷史上的“五星連珠”作爲一種自然現象並不罕見。五顆行星都在各自獨立的軌道上繞太陽運行,它們繞轉的週期各不相同,因此視覺上表現出聚攏或分離都屬於正常現象。以現代天文學角度來說,“五星”公轉一週的時間,水星88天,金星225天,火星687天,木星4333天,土星10760天,所以只要是“五星”公轉時間的最小公倍數,就會發生一次“五星連珠”現象。

6、太陽神鳥金箔

西周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太陽神鳥”圖案分內外兩層,內層等距分佈着十二條弧形齒狀芒飾,外層圖案由四隻等距分佈,作引頸飛翔狀的鳥構成,整個圖案彷彿四隻神鳥,裹着一隻大火球順時針滾轉,暗示着太陽東昇西落。四隻神鳥各長着三足,寓意着《山海經》中的三足烏揹負太陽,託舉起四季變換、晝夜恆常;火球熊熊燃燒,放射出十二道太陽金芒,帶來一年的十二個月,一天的十二個時辰。

太陽神鳥金箔描繪了古代傳說中“金烏負日”的神景,解釋了在古蜀人認知中太陽東昇西落的原理,象徵着以太陽崇拜爲中心的宇宙觀。金烏,中國神話中的神鳥。古人認爲,紅日中央有一隻黑色的三足烏鴉,黑烏鴉蹲居在紅日中央周圍是金光閃爍的“紅光”,故稱“金烏”而太陽之所以會日出日落,則都是由於這隻“金烏”負載着太陽活動的原因。因此“金烏”也作爲太陽的別名,也稱爲“赤烏”。

7、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

西漢 現藏湖南博物院

帛畫所描述的天界以內涵龐雜的神話元素和日、月、星辰、雲氣組成,可以看做是一幅表現漢代藝術化宇宙空間的天象圖。雖然其對實際天文星象進行了極致抽象的昇華,但其各處“天衣無縫”的融攝、以及對於宇宙力量和生命個體延續之關係的思考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帛畫左側的月亮和蟾蜍與右側扶桑樹托起的9個紅日相映成陰陽兩極,象徵萬物消長、生生不息。帛畫中的“九日”,應是意在用個位數中最大的數字表現至陽神界——“九重天”。九日俱明,九天洞開之時墓主人才能登上九天成仙。《呂氏春秋·有始》詳細地記載了當時的 “九天說”:“天有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

人首蛇尾、披髮不冠、藍身紅尾的東皇太一盤踞畫面中上部,周圍環繞的七隻禽鳥位置同北斗七星。還原了北極星恆守天穹,羣星拱衛的天文現象,古人將神話中“分天地,化陰陽,變四時,列鬼神”的天帝與北極星並稱。如《河圖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與(北)極同道”;《帝王世紀》:“天皇大帝(爲)耀魄寶,地皇爲天一,人皇爲太一。”《竹書紀年》:“伏羲始定四海之廣,作八卦,…太一者,北辰神明也”。

8、西漢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

西漢 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在古代典籍裡,最早使用“天文”一詞的,是《周易》的《賁·彖》,這也是今天仍在使用的“天文學”名稱的詞源。“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作爲戰國時期的經典,《周易》是中華民族萬年以來的天文曆法知識的集大成者。

周易繫辭曰:“易者象也,象者像也,象莫大乎日月”。古人類觀察日月的運行特點,是最重要的觀天活動。對古人而言,太陽的升降和月亮的出沒,是最常見的天文現象。太陽升起萬物復甦,溫度上升,形成易經所說的陽的特點;而日落月升,則使火的影響逐漸減弱,溫度降低,形成易經所說的陰的特點。以一個太陽年爲週期,就北半球而言,冬至時日影最長,夏至時日影最短,地球上日影變化在平面上的投影便形成了《周易》的基礎之一太極圖。

月相是最能反映陰陽變化規律的天文現象。在易經體系中,陽性的事物用符號“—”表示,陰性事物用“- -”表示。陰曆十五,滿月,亮度最大,陽氣盛極,陰氣衰極,古人用八卦符號表示爲爲乾;初一,新月,亮度最小,陰氣盛極,陽氣衰極,計爲爲坤;上弦月和下弦月則記爲坎和離。月相的變化是先天八卦的基礎。

通過研究太陽系中最重要的五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運行規律和出沒特點,完成了從質和量兩個方面對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界定。將四象(東南西北)與二十八星宿相結合,形成了先天八卦,反映了宇宙形成的宏觀現象,而後天八卦則是從四時的推移、萬物的生長收藏得出的規律,反映了二十四節氣的變化。

9、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象牙雕刻器

新石器時代 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器物正面用陰線雕刻出一組圖案,中心爲一組大小不等的同心圓,外沿刻有熾烈火焰。對於這個圈紋,學術界有三種意見:蛋卵說、水渦紋說和太陽紋。而太陽紋的說法獲得更多支持。

曾任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館長的邵九華認爲,圈紋圖案可能是河姆渡先民看到震撼心靈的自然景觀,這種自然景觀與太陽有關聯。於是,先民們對其加以刻畫,爲祭祀和祈求平安吉祥用。

邵九華判斷該圖像呈現的是日暈景觀。根據現代《地理學詞典》等書,日暈發生時天空自上而下分三個層次:最上層是捲雲和卷層雲等雲彩,捲雲有時呈鳥雀羽毛狀,長長地有系統地排列;中間是太陽和光環,光環由內而外呈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底層是暗淡的天空和地平線。書中所描述的日暈景觀和器物的圖像完全吻合。

日暈產生的條件是氣候溫暖溼潤、冷暖空氣交流劇烈的自然環境和居址周圍有較大水域面積的地理環境。河姆渡文化早期階段,遺址東、西、北三面環水且近海,水城面積寬廣,當時的氣溫比現在高2~3℃,降雨量也比現在豐沛,具備產生日暈的自然和地理條件。所以,河姆渡先民具有觀察和創作日暈圖像的地域優勢。

後世典籍中存在不少對日暈的描述,其中就有“白虹貫日”。當時古人認爲這種變異的天象是君主遇害的徵兆。西漢劉向《唐雎不辱使命》的“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以及兩漢鄒陽《獄中上樑王書》的“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都體現了這一點。後來,日暈現象被引義爲有較大變革發生之前上天所降示的吉凶之預兆。

圖片 | 陳麗媛等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子彤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