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光再來

如果不是“通威股份二代接班新任董事長”這個消息引起了關注,投資人似乎都已經忘了光伏產業。產業利好只換來基金減倉,甚至連你要相信“光”這個名字,都要被“光通信”搶去了。

難怪有投資人吟唱: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去年離別後,何日光再來?

市場的波動,自然有投資人情緒變化、預期波動、資金配置調整等等多種因素。但從產業角度來看,光伏也有一些問題需要釐清。

解開供給的麻花

供需是任何一個行業都會存在的矛盾。對於光伏而言,供給和需求,誰在“打結”?

從歷史來看,光伏,無論是2003年從德國起步,還是2008年遭遇危機;無論是2013年我國更換補貼方式,還是2018年經歷“531驚魂”,以及隨後又迎接2020年的大浪潮,在行業的歷次重大波動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政策拉起的需求,是行業的重要驅動力。

儘管到了“平價時代”,但考慮到光伏的不穩定性對電網的衝擊、配置儲能增加的成本等等因素,光伏依然還不像服裝、手機等產品,可以由市場自發驅動。因此,現階段依然需要呵護需求市場。

呵護需求市場,一方面需要政策持續牽引;另一方面,則需要供給持續發力。而當供需錯配“扭成麻花”時,就需要儘快解決。

2020年,需求快速爆發,導致硅料供給不足,價格大幅上漲。作爲一個技術驅動、規模效應的製造業,居然在2021年時終端產品價格反而還上漲了,下游電站成本壓力增大,最終轉化爲了2022年裝機量的低於預期。

行業內翹首期盼硅料產能擴張、價格下跌。而高企的硅料、硅片等環節,也確實引來了更多資本介入,擴產、新建等等。

終於進入2023年後,硅料價格經歷了一波“跳水驚魂”,在短短三四周內,硅料、硅片、電池等環節,均從最高點下降了40%左右,硅料從330元/公斤到了180元/公斤。

儘管隨後據說通過“協定”等方式,價格有所回升。但歷史上的“君子協定”,大多數並不會改變真正趨勢。中信建投報告預測,2023年硅料總產量約爲145 萬噸,對應550GW組件供給以上,至年底硅料產能總計會來到248萬噸,對應年度供給在 1000GW左右。產能遠遠覆蓋下游需求。

硅料價格“階梯式”下行趨勢已經不可避免,硅料的“麻花”也被解開。

供給價格下跌帶來的效果,也比較顯著。2023年的前兩個月,我國光伏新增裝機20.37GW,同比增加了87.6%,爲歷史最高。

但價格傳導仍並不算通暢,另一個“麻花”在硅片環節。2月、3月,硅片龍頭企業竟兩次提升了產品價格,2月一次是隨着行業反彈,提升了18%;而3月初則獨立於產業鏈提升了4%左右。

硅片提價的原因,則在於被美國“卡脖子”的高純石英砂。

硅片也被“卡脖子”

在硅片生產過程中,晶硅料需要在坩堝裡進行加熱生長。坩堝並不貴,單個在1.5-3萬元,佔硅片生產成本的3.5%左右,但坩堝很重要,尤其最內層,可謂是“四兩撥千斤”。

如果雜質含量高、或者有氣泡,就會導致硅片良率降低,甚至幾百萬的產品都會報廢。年初就發生過一次這樣的事件,國內某硅片廠因爲坩堝不合格導致硅料報廢。因此,坩堝對高純石英砂的要求很高。但不巧的是用以內層的高純石英砂,被“卡着脖子”。

內層主要被卡在兩個方面:第一,提純技術難度大。全球高純石英砂主要供應商爲尤尼明、TQC和石英股份,三家合計在光伏市場佔據了90%。

前段時間去調研國內某相關企業,他們一年在提純技術試驗上就花費近億元,不僅是提純技術本身,另外由於我國礦區多樣化,也要根據不同的礦品質,再進行技術重新摸索,技術複用性降低。

第二,則卡在礦上。礦的品質,就是上天給的禮物。能夠用來做坩堝內層的礦,主要產區在北美,極爲稀缺。我國原產礦只能用來做中層、外層,和少量的內層。北美的礦儲量是足夠的,但擴產很難。有四個障礙:

一在需求。光伏用的高純石英砂,只佔行業的25%左右,主要是供給半導體。這個產業原本是不大的,只是光伏後來爆發後,才顯得有熱度。二在開採。北美礦脈並不完全是石英,而是伴生礦,石英含量爲30%,其餘爲雲母、長石等。而後者的價格很便宜,導致擴產的經濟效益下降。

三在環保。四在地緣政治。由於硅片產能幾乎都在中國,因此光伏高純石英砂的市場也都在中國。考慮到美國曾對我國光伏做出過制裁,所以北美礦主們也擔心,萬一擴產了,不讓賣了,那就損失大了。尤其礦業是重資產屬性,一旦開工了再停下來就是一大筆損失。

因此,高純石英砂尤其內層,供給是限制的。所以,頭部硅片廠也因爲如此,纔可以提價。要解開這個環節有三個方法:

一是找礦,但難度很大。二是人工合成,但成本太高,海外進口的合成石英價格已經上升到 50萬元/噸以上,價格是當前高純石英砂12萬-20萬元/噸的兩三倍。國產在加速,但質量、成本也都還需要繼續改善。三是提效,通過生產環節的工藝提升,例如復投料來提升坩堝的使用效率,但這也是治標不治本。

所以看似三個方法,其實效果都不明顯。內層所需的高純石英砂,供需矛盾能否緩解,依然要看海外企業的想法。可以確定的是,硅片龍頭企業的日子,還是會不錯的。但硅片如果漲價太多,那下游需求肯定會受壓抑。內層砂這個成本誰來承擔,看來還需要再博弈一段時間。

需求小波折

國內需求也存在一些變數,主要在於分佈式光伏。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達87.4GW,同比增加59%,其中:集中式裝機達36.3GW,同比增加41.8%;分佈式裝機達51GW,同比增加208%。分佈式的增速、佔比都領先集中式裝機。

高速發展跟工商業用電緊缺有關,工商業紛紛自建光伏電站確保生產穩健。但快速發展的分佈式光伏,還是給電網帶來了較大的併網壓力。一些地方就對接入容量進行限制,不得超過額定的80%;也有對分佈式光伏電價進行調整的,要求參與市場化交易,導致分佈式發電收益出現不確定性。

另外隨着優質屋頂資源減少,分佈式光伏項目難度也在增加。但整體而言,我國光伏裝機量依然處於良好發展趨勢中。

海外來看,俄烏衝突減緩預計會降低歐洲光伏需求,但從德國的裝機量數據來看,還是穩定的。需要長遠考慮的是,歐洲、美國都在謀求光伏產業本地化。

就像美國要求充電樁必須有一定比例在美國生產。而在光伏產業,雖然本地化難度比較大,尤其硅料等化工行業,要想落地得問問環保人士答不答應,但這個動作還是帶來了不確定性。尤其歐美地區,是一個高毛利的市場。

而印度則是躍躍欲試,希望上演電子產業承接中國訂單的故事。2022年就對進口光伏產品加徵較高關稅,也是希望扶持本地產業。

另一個有所期待的是中東。有一種觀點,認爲中東正從賣石油向賣綠氫轉型,歐洲也在加大綠氫規劃,而綠氫的生產則需要大量光伏電站,實現電解水制氫,完成光能到氫能的儲存。據蓋錫諮詢顯示,2022年阿聯酋進口組件約3.2GW,同比增長超250%,沙特阿拉伯進口量超1GW,去年近100MW。體量雖小,但土豪們不缺錢,可以大幹快上。

所以,需求會有小波折,但核心要素還是在於“價格”。如果組件價格下降到1.5元/W,需求就會得到釋放。當然有一種傳言說,電站希望熬到組件到1.2元/W,這就也沒必要了。良性的產業鏈,還是要各環節都有所收穫。

技術與出清

光伏是技術驅動,不過從過去兩年HJT和TOPCon的路線比拼結果來看,“先進的技術,並不如商業的技術”。HJT雖然技術上更領先,但由於是新路線,對於老玩家而言,置換成本太高。所以,老玩家還是紛紛選擇了更穩健的TOPCon路線。尤其隆基,最終也落地了一個基地。

TOPCon路線確定,電池可以規模出貨,相關輔材有望迎來量價的提升。但如果希望電池產業更加亮眼,估值能有改善,可能還是要看到例如愛旭的ABC、隆基的HPBC等新電池技術的發展。

畢竟,對於市場而言,新技術才意味着更大的空間和機遇。技術不斷驅動,產業纔會涌現更強的生命力。這也是市場之前追捧鈣鈦礦的原因。畢竟鈣鈦礦技術如果真的實現了,不僅是效率提升,也不需要在坩堝環節被卡脖子了。不得不再感嘆一下,一份假簡歷,泄了一個板塊的氣。

而這時候就要再聊下行業的另一個問題:熱錢涌入。過去兩年,各種公司跨界到光伏,完全忘記了這個產業的“兇險”,五年一個大坎,年年都有小坎。並不是錢多有想法就可以的。

當然並不是不能跨界,就像通威也是從飼料跨界而來的。但是,通威到硅料還是基於化工業務基礎,而且也遭受了高峰涌入不得不承擔的痛苦。

如今,雖然光伏產業前景更加廣闊、更加明確,但熱錢涌入,依然並不能贏得好結局。價格戰的威力,今年依然可以看到。而龍頭企業的改善,也許並不需要等到行業底部反轉;但行業從弱出清週期到成長週期的轉換,也許需要看到跨界企業宣佈項目暫停、終止的時刻。

對於經歷着從2019年開始“量的邏輯”,邁進2023年的投資人而言,當下量的邏輯,打動人的魅力下降許多,唯有技術更引人。但對於紮根產業的從業者而言,量在,夢就在。

再不行,最近ChatGPT很火,大模型訓練對能源消耗很大,各數據中心安裝分佈式光伏,節能減碳瞭解下?

本文得到了ChatGPT的支持。確實有用,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