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狂襲失溫激增!急診醫曝「低溫救助」3關鍵:要慢不要快

寒流一波波來襲,許多人保暖不足而出現失溫症狀。(示意圖/達志影像)

近來臺灣迎來一波又一波的寒流,雖然許多人進行了保暖動作,有時還是難以抵擋凜凜寒冬的威力。近來遇到多起失溫案例的急診科醫師翁梓華分享,低溫救助有3項重要關鍵,一是「首要還是要先保護好自己」,二是「面對失溫病人不要過度驚慌」,三則是「協助回溫要慢,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翁梓華表示,最近急診接到包含年輕人在內的多名失溫患者,事實上人體有傳導、對流、輻射、蒸散等4種途徑,會將熱量帶到周邊環境中。傳導就是身體直接接觸低體溫物體產生的熱量流失,對流是空氣、水等流體帶走體溫,輻射是熱量以紅外線的形式直接散失到環境中,蒸散則是汗水或是呼吸水氣將熱量帶走,每一公克約可帶走600大卡的熱量。

翁梓華提到,人體對於體溫流失有生理性代償反映,像是發抖、心搏加速、豎毛肌收縮以增加產熱,「但一旦超過身體代償極限,就會導致『「失溫』」;失溫也分成體溫32至35度的輕度失溫、體溫28至32度的中度失溫、體溫小於28度的重度失溫、失去生命跡象的致死性失溫,治療方式各不相同。

翁梓華說明,低溫救助有3個重要關鍵,一、如果身邊遇到失溫的人要協助救治,「首要還是要先保護好自己」,畢竟所處環境同樣可能讓民衆失溫;二、「面對失溫病人不要過度驚慌」,低溫本身對於器官有保護作用,醫學上失溫造成心跳停止的病人,有許多案例報導回溫後經妥善治療恢復正常;三、「協助回溫要慢,避免造成二次傷害」,烤火、過熱的暖暖包、熱水袋等高於40度的回溫方式,證實會增加心律不整或是燙傷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