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將郭松林:早年追隨湘軍,戰鬥中被“捻軍”砍斷左腳

1862年初,淮軍組建完畢,總計兵馬6000餘人,劉銘傳、張樹聲、潘鼎新、吳長慶爲“四大金剛”,李鴻章能夠崛起,這四位悍將功不可沒。6000兵馬,顯然無法勝任“東征大業”,且劉銘傳等人軍事經驗不夠豐富,沒有跟太平軍勁旅交手之經歷。如此,曾國藩決定從湘軍中調撥兵馬,歸李鴻章調遣,增加淮軍東征兵力。從湘軍轉隸淮軍的悍將,最著名的就是號稱淮軍第一猛將的程學啓:一頓飯局就殺了太平軍8位將領,坑了陳玉成,又坑了李秀成。除程學啓,郭松林、李長樂、滕嗣武、楊鼎勳等都是從湘軍“跳槽”淮軍,在江浙戰場所向披靡,基本都官至提督(從一品),地位顯赫。本文主角,郭松林:從湘軍“跳槽”淮軍,戰鬥中被“捻軍”砍斷左腳。

郭松林,湖南湘潭人,字子美,淮軍名將。說起郭松林,很多人都不熟悉,但說到他麾下赫赫有名的“武毅軍”,就家喻戶曉了。因爲,“武毅軍”後來出了一位民族英雄——甲午戰爭、抗擊八國聯軍戰鬥中,敢於血戰到底,後陣亡沙場的聶世成。郭松林,新“武毅軍”創建人(李昭慶,“武毅軍”創建者,後併入郭松林部),聶士成則是“武毅軍”名氣之傳播者。1856年,九帥曾國荃在湖南老家招募3000兵馬,趕往江西救援曾國藩,首戰是吉安,故而稱之爲“吉字營”。此時,郭松林也在軍中,且作戰相當勇猛。吉水灘之戰,石達開率數萬兵馬來交戰,郭松林率先衝入敵陣,與太平軍肉搏,殺敵無數。《清史稿》載:“,邀擊於吉水三曲灘,松林首陷陣,多斬獲,收復新喻、峽江、吉水。”1860年,曾國荃圍攻安慶,郭松林繼續充當先鋒,阻擊陳玉成軍團。收復安慶後,郭松林升任遊擊,賜號奮勇巴圖魯。不過,遊擊只是低級武將,郭松林感覺很委屈,地位在李臣典、朱洪章、彭毓橘、劉連捷之下。

1862年3月,爲增加淮軍兵力,曾國藩從湘軍劃撥十餘營兵馬給李鴻章。此時,郭松林主動請求參加東征江浙,“跳槽”淮軍,建功立業。不出意外,奪取金陵的一定會是湘軍“吉字營”,郭松林也將沾光,分享撲滅太平天國“首功”這塊蛋糕,但不是很多。如此,郭松林參加淮軍,去上海、江蘇建功立業,謀求前途。4月,李鴻章率淮軍東征上海,與李秀成軍團交戰。此時,軍中經驗最豐富的就是程學啓、郭松林,劉銘傳等“四大金剛”還在學習階段。首戰上海,郭松林與程學啓充當先鋒,與李秀成、譚紹光軍團連續交鋒,破賊十餘萬。《清史稿》如是說:“松林從,與僞忠王李秀成僞慕王譚紹光大戰滬西,破賊衆十萬”。1863年,常熟之戰,郭松林再次爆發威力,第一殺入敵陣,與太平軍肉搏,染血戰衣,太平軍死傷慘重。《清史稿》載:“大破三河口賊營,賊爭道,六浮橋盡斷,屍塞河,水爲不流。”就此而言,郭松林確實猛。

加淮軍,郭松林立功無數,擊敗上海太平軍後,被授予總兵職務,解除常熟之圍後,被授予提督(從一品)職務,相當於省級軍區司令員。可以說,郭松林從湘軍“跳槽”淮軍,是個正確的選擇,若是繼續留在“吉字營”,郭松林只能給李臣典、朱洪章等打下手,難有出頭之日。所以,選擇比努力更重要。1866年,李鴻章取代曾國藩,擔任“剿捻”主帥,淮軍唱主角,湘軍則成爲替補,郭松林繼續大展拳腳。1866年12月,郭松林率軍追擊“捻軍”,被遵王賴文光埋伏,死傷千餘人,後湘軍悍將彭毓橘趕來增援,淮軍脫困。但是,郭松林並未服輸,繼續率軍尾隨“捻軍”,再次陷入重圍。“捻軍”團團包圍,郭松林下馬步戰,指揮淮軍分三路迎戰。但是,“捻軍”騎兵優勢明顯,且由號稱“項羽第二,當代騎兵第一人”的魯王任化邦指揮,郭松林所部4000人,全部被圍在陣中。“捻軍”騎兵反覆衝殺,淮軍陣型潰散,死傷慘重,處境危急。

身陷重圍,悍將郭松林繼續搏殺,結果被“捻軍”砍斷左腳,不能行動,成爲俘虜。幸運的是,此時天色已晚,且“捻軍”小兵不知道他就是主將,便將其遺棄在路邊,也沒有“補刀”。弟弟郭芳珍就沒那麼幸運了,直接被打死,陣亡沙場。郭松林受重傷,淮軍羣龍無首,各自爲戰,被“捻軍”壓着吊打。從早晨激戰到夜晚,郭松林所部4000兵馬傷亡殆盡,有全軍覆沒之危險。此時,還是“吉字營”老朋友彭毓橘夠義氣,率3000兵馬追殺而來,第一時間投入戰鬥,與“捻軍”肉搏戰,拼死撕破防線,將郭松林救出來。《清史稿》記載:“中伏,松林傷足,臥地不能起。將卒不見松林,復闖入陣,負而出之。弟芳珍戰死。”此戰,淮軍損失將近4000餘人,郭松林被砍斷左腳,後彭毓橘來援,才僥倖躲過一劫。畢竟是悍將,郭松林傷勢稍愈,繼續率兵作戰。當然,此時劉銘傳是絕對主力,郭松林只是配合而已。1868年,“捻軍”平定,郭松林被授予湖北提督一職,後調任直隸駐防,抵禦列強。

1880年,郭松林在任上病逝,諡號“武壯”,清朝修築專祠祭祀,並繪像紫光閣,進入“中興將帥”之列。郭松林死後,“武毅軍”相繼由李長樂、葉志超、卞長勝、楊玉書、聶士成等統率。其中,葉志超最差,“狂奔五百餘里”;聶世成最勇猛,堅決反擊列強,陣亡沙場。參考書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