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搶跑遲早要暴雷,學習要抓住這4字根本,避免迷失教育方向

引言

當我們談論教育時,我們時常關注孩子的成績、分數以及排名,爲了達到這些目的,我們幾乎是竭盡所能。

於是乎,孩子在小學階段甚至是在更早的幼兒階段,就進入了似乎沒有盡頭的搶跑。

從實踐中來看,在頭幾年,搶跑的確能讓孩子搶佔到一定的優勢,但這種優勢的“保鮮期”往往很短暫,不少孩子在過完小學階段之後,就會出現後續發展乏力的現象。

小學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這六年的光陰足以見證一個孩子的成長,也足夠見證一種教育模式是否合適孩子、是否能促進孩子可持續性發展。

當下被父母高速推進的孩子,未來不見得就能堅持到最後。

搶跑的惡果,在短期之內並不一定能看到,但從孩子的長遠發展來看,遲早會“暴雷”。

01 真正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是讓孩子“享受學習”

真正能讓孩子在學習路上走得長遠的,是孩子能在學習中獲得愉悅的享受,即“享受學習”。

從大多數人的心理來說,都想享受到快樂的人生,恨不得這樣的人生越長越好。

如果不是享受人生,那簡直是度日如年。

孩子在學習上的心理也同樣如此。

我們不要小看了“享受學習”這四個字,實際上,學霸和學渣最大的區別,就是學霸很享受學習,而學渣卻感到學習是一件極其痛苦和無趣的事情。

當孩子把學習當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時,家長如果單純從外部施壓和逼迫孩子去學習,很難讓孩子長久堅持下去。

可以這樣說,孩子是否能享受到學習的快樂,纔是衡量孩子在學習上是否主動和持久性的重要因素。

而這種快樂通常體現在價值感和成就感上的滿足。

這就好比孩子玩電子遊戲,從來就不用父母的催促,他們自己就會主動去玩,根源在於他們能從遊戲中享受到快樂,獲得成功闖關的成就感價值感。

那些遊戲設計者可謂是把玩遊戲的人的心理拿捏得死死的。

當我們明白了這個機制之後,在引導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上就知道要怎麼做了。

簡單說,就是要圍繞如何能讓孩子享受到學習快樂這個核心點,一步一步地實施我們的教育。

客觀來說,和玩遊戲相比,學習相對是枯燥單調的,如何把學習變成有趣好玩的一件事,這就非常考驗我們家長的教育藝術。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天生帶着好奇心,他們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探索的慾望。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能守護住孩子的好奇心,並從啓蒙階段就積極引導孩子發現更多、更新的學習樂趣,那麼,這種天性就能成爲孩子終身學習的動力。

以閱讀爲例,那些熱愛閱讀的孩子,一定有一個善於引導或是同樣熱愛閱讀的父母,讓孩子把閱讀變成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反之,父母如果不善於引導,或者本身就不喜歡閱讀,只是一味地要求甚至是逼迫孩子去閱讀,那麼閱讀不僅不會變成孩子的快樂源泉,還很有可能變成孩子的噩夢,閱讀習慣養成也就無從談起。

享受學習的孩子,如同擁有了永不停歇的澎湃動力,任何長路都不足爲懼。

02 八種教育方式幫孩子實現“享受學習”的目標

我們本應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如何讓孩子享受學習,然而,現實中很多父母卻把關注點放在了成績上。

一個很明顯的做法是,當孩子成績不好時,我們常常在主觀上認爲孩子在學習上不夠努力,然後就不斷施加更多的學習壓力。

這種壓力如果長期得不到釋放,孩子就會遷怒於學習,認爲“學習”是導致自己不快樂的“罪魁禍首”。

小學都尚且如此,那等到孩子面臨初中、高中更多、更難的課程時,這漫漫長夜的煎熬,遲早會讓孩子的精神崩潰,滋生厭學的心理。

如果不從根本上去解決如何讓孩子享受學習的問題,那麼,我們所做的各種努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只有讓學習給孩子帶來愉悅的心情,才能讓他們一路笑到最後。

不管是採取哪一種學習方式,都要滿足孩子的可持續性發展要求,讓他們始終保持着濃厚的學習慾望。

那麼,我們要如何幫孩子實現“享受學習”這個目標呢?我可以給大家提供以下八個思路: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而不是要強迫所有孩子都走上相同的道路。

真正能讓孩子在學習路上走得長遠的,不只是學習成果的累積,更是學習過程中快樂的積累。

當孩子學會享受學習,無論未來的學習之路有多長,他們都會走得更自信、從容和堅定。

03 不要輕易陷入小學成績光鮮表象的陷阱

孩子在小學階段,以下這三種錯誤傾向都是我們要極力避免的。

第一種錯誤傾向是:把孩子搶跑而佔有的優勢當作孩子的天賦。

一些孩子不過是因爲比別的同齡人先搶跑了幾年,看起來遙遙領先,實則這種所謂的“遙遙領先”往往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等到退潮之後才知道是誰在“裸泳”。

但不少家長卻在這種“遙遙領先”的假象面前迷失了自我,孩子變成搶跑的“犧牲品”。

第二種錯誤傾向是:對孩子的教育過於佛系。

這種家長在小學階段對孩子啥也不管,以爲孩子會自動成才。其錯誤的代價是永遠錯過了孩子的成長關鍵期。

第三種錯誤傾向是:過於迷信孩子的小學成績。

在這裡重點談談第三種錯誤傾向,因爲有不少家長在這方面吃過大虧。

我們知道,和中學不同,小學階段的教育比較注重基礎知識的培養,考試往往以填鴨式的記憶爲主,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短期記憶能力。

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可以通過死記硬背獲得高分,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就真正理解了知識的內核,或者說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在小學階段,孩子的創造力、好奇心、思維能力以及學習內驅力等,顯得更爲重要,但這些往往不會在成績單上直接體現出來。

再加上現在是以等級評價爲主,老師在考覈孩子的學習方面相對寬鬆,很多孩子的小學成績看起來光鮮好看,可實際上這樣的成績卻經不起敲打。

家長可能會發現,不少在小學時期成績優異的孩子,升上初中之後,在面對更復雜的問題時,並不一定能夠表現得同樣出色。

這是因爲真正的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前面所提到的良好學習習慣、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培養。

我們不能輕易陷入小學成績光鮮表象的陷阱,時刻保持着一顆清醒的頭腦,這樣才能爲孩子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04 不能忽視了孩子的專注力培養

孩子之所以有學霸學渣的區別,除了有主觀上的努力程度不同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客觀因素,那就是專注力的高低。

學霸們的共性之一就是有着遠超一般同齡人的專注力,他們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做事上都能保持很長的時間,這和專注力低下的學渣有着天壤之別。

這也旁證了一點:那些能夠享受到學習快樂的孩子,幾乎都是專注力極高的“大神”。

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專注力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後來隨着孩子長大,他們的專注力非但沒有得到很好的呵護,反而不斷地被破壞和削弱。

當孩子沉浸在一項活動中,若父母頻繁地打斷他們,便是在無意中教會孩子專注力可被輕易打破。

父母的焦慮和急躁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當孩子感受到這些負面情緒時,他們難以保持專注。

在家庭環境中,電視和手機等無處不在的干擾,也讓孩子很難專心於學習。

在孩子做作業時,一旦發現錯誤便急於上前糾正,父母的這種急切,實際上削弱了孩子沉浸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專注力。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給孩子報了N個補習班和興趣班,總是希望他們能在各個方面都出類拔萃,這種期望實際上讓孩子在精力的分散中失去專注能力。

在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完善時,他們需要父母的引導來幫助建立和維持專注力,而這正是被許多父母忽視的現實問題。

專注力的培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和恆心。

父母如果能夠意識到自己在專注力培養上的影響,並採取積極的改變,比如爲孩子創造一個有利於專注力的環境、減少不必要的干擾等等,那麼孩子的專注力就有了成長的土壤。

唯有如此,孩子的專注力纔不會在父母無意識的破壞中慢慢流失,而能在正確的引導下茁壯成長。

結語

作爲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道路上要避免迷失方向。

我們要讓教育成爲引領孩子發現自我和探索未來的燈塔。

不然,今天種下的焦慮和搶跑的惡果,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就爆發出來。

讓我們迴歸教育初心,關注孩子的內在需求,給予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讓他們以自己的正常節奏成長,努力讓學習過程變成一種愉悅身心的享受過程。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孩子在未來因搶跑而導致“暴雷”的後果,爲他們指引出一條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