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芯片大廠接連佈局中國供應鏈 對國內公司是機遇還是挑戰?|聚焦

《科創板日報》12月13日訊(記者 郭輝) 海外芯片大廠加碼中國市場的腳步逐漸加快。

據媒體報道,德國芯片巨頭英飛凌的CEO Jochen Hanebeck日前透露,爲滿足中國客戶的特定需求,英飛凌正積極推進商品級產品的本地化生產策略,與中國市場保持緊密的業務聯繫。

“鑑於中國客戶對於某些難以替換的關鍵部件提出了本地化生產的迫切要求,英飛凌決定調整生產佈局。”Jochen Hanebeck表示,英飛凌將把部分產品的製造環節轉移至中國的代工廠。得益於英飛凌在中國已建立的後端支持體系,此舉將有效緩解中國客戶在供應鏈安全方面的顧慮。

英飛凌是功率半導體領域的全球領導者,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車MCU供應商,其產品主要應用於電動汽車、數據中心和電力調節等領域,晶圓生產基地集中在德國、奧地利和馬來西亞。

無獨有偶,就在今年11月,歐洲芯片大廠意法半導體在投資者日活動上宣佈將與華虹半導體合作,計劃到2025年底,實現在華虹無錫工廠生產40nm製程的MCU芯片。

意法半導體首席執行官Jean-Marc Chery表示,中國是電動汽車最大、最具創新性的電動汽車市場。對於意法半導體及其客戶而言,中國市場不可或缺,只在市場外部競爭是不夠的。意法半導體希望成爲一傢俱有“本地化”思維的國際公司,“希望能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並以同樣的熱情和決心擁抱變化”。

爲何海外芯片大廠紛紛佈局中國供應鏈?

意法半導體首席執行官Jean-Marc Chery在今年11月表示,選擇直接中國生產的原因包括中國供應鏈的成本效益、兼容性及市場政策問題,此舉還可加速意法半導體對中國電動汽車行業需求的響應,確保跟上中國企業的開發節奏。

以汽車產業爲例,中國已成爲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4年11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43.7萬輛和331.6萬輛,環比、同比均繼續實現雙增長,且月度產銷數據均創歷史新高。預計全年銷量將達到3100萬輛規模,其中新能源汽車有望達到1300萬輛。

而在歐美市場,2024年上半年的數據表明,歐美市場的電動化進程正在放緩。全球新能源輕型車銷量達716萬輛,同比增長22%。但海外市場新能源輕型車銷量爲249萬輛,同比增長爲8.2%;滲透率爲10.0%,同比增長0.5個百分點,增速明顯低於預期。

終端市場的此消彼長,讓海外芯片大廠開始愈加重視中國本土客戶需求。而除此之外,中國本土供應鏈逐步成長的同時優勢顯現,也對海外公司形成一定的吸引力。

羣智諮詢(Sigmaintell)半導體事業部資深分析師楊聖心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表示,對於這些海外IDM半導體公司來說,中國大陸供應鏈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是代工價格較低。根據羣智諮詢(Sigmaintell)調研,在相同製程工藝上,中國大陸代工廠價格通常比海外頭部代工廠低10%-15%左右。

其二是將出售給中國客戶的芯片放在中國大陸代工能夠提高供應鏈穩定性,避免意外因素影響交付;其三是本土供應鏈已經成爲部分客戶選擇供應商時的考量,佈局本土供應鏈有助於海外供應商競爭中國大陸市場份額。

楊聖心直言,其實海外廠商的本土化趨勢原本就存在,2024年下半年美國對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制裁加碼,進一步加速了這一進程。“中國大陸市場客戶——特別是新能源車客戶,要求實現重要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產,也成爲海外芯片公司佈局中國供應鏈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中國早已成爲海外半導體廠商業務競爭的主要市場。

德州儀器財報顯示,其汽車收入環比實現高個位數增長(7-8%),其中來自中國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環比高增20%,創下單季度新高,且該公司預計這一增長趨勢仍將持續,表明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

恩智浦的最新一季度財報也顯示,Q3歐洲和北美汽車OEM在2024年展望廣泛放緩,而中國汽車市場表現強勁抵消部分衝擊,三季度該公司同環比增長主要由中國市場推動,預計四季度中國在汽車和工業物聯網領域相較於三季度也將繼續環比增長。

照此趨勢來看,楊聖心表示,預計後續其他IDM廠商也將跟進發展中國大陸供應鏈。

機遇還是挑戰?

海外芯片大廠向中國本土供應鏈的生產佈局,對國內芯片產業而言,是否將形成衝擊?國產廠商將如何應對新的挑戰?

一家在科創板上市的MCU公司負責人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國際大廠把晶圓代工放到國內,會提升國內代工廠的製造水平,“對我們產品性能提升有促進的。”

該人士稱,中國的MCU產品不會單純的走替代之路。“中國MCU設計公司的強項在於和客戶的鏈接更深,響應客戶需求的速度更快,會對客戶的痛點和需求給予更迅速的迴應。這些中國廠商的特點是外資企業所不具備的。”

功率芯片企業瑤芯微副總裁王曙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表示,以英飛凌爲代表的國外芯片大廠對國內關注一直很深,英飛凌把代工放在國內,主要還是“China for China”的原因,“能否藉此實現成本端優勢,要看他們具體放什麼產品在國內以及選擇什麼樣的工藝平臺”。

同時,“半導體是非常市場化的行業,站在客戶的角度,對於供應商的選擇更多還是綜合各方面因素的考慮,包括產品技術、供應鏈、客戶服務等。”王曙如是稱。

羣智諮詢楊聖心表示,海外IDM佈局本土供應鏈,從長期維度上講對中國本土芯片廠商將產生一定衝擊作用,但具體到當前階段,還需分市場應用看。IDM公司現階段轉單主要以MCU爲主,特別是車規MCU。根據羣智諮詢(Sigmaintell)調研,這一細分市場上本土化進程較慢,2024年中國大陸車規MCU本土化率仍不足5%。

楊聖心表示,轉單對於率先進入車規MCU領域的本土設計廠商的市場份額,或有一定負面影響。不過在MCU其他應用領域本土化率相對較高,預計2024年中國大陸消費級MCU本土化率已達到55%左右,因此預計其他設計廠商受影響較小。

(科創板日報記者 郭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