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戰略失衡的美國「堅強盟友」——日本的困境(殷燕軍)

岸田13日謀求國民理解,呼籲「國民作爲自己的責任,揹負起這個重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於2022年11月6日出席國際觀艦式。(摘自日本國首相官邸官網)

1885年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提出「脫亞論」,脫亞入歐成爲明治日本發展戰略,走帝國主義道路是理所當然的選擇。130多年過去了,日本在經歷戰敗,復興,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過程。歷史證明,和平發展是日本應走的唯一道路。亞洲也是日本不可能脫離的故土。

●中日關係週期轉變,互信尚未實現

衆所周知,今年是中日建交50週年。50年來,中日關係經歷了風風雨雨,今天中日關係重新回到建交時的原點。當年中日兩大鄰國交好,共謀和平發展值得稱道。兩國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拿2000年GDP對比,日本4.97萬億美元是中國(1.21萬億美元)的4倍,到2021年中國(17.73萬億美元)是日本(4.94萬億美元)的3.6倍。20年來,僅從GDP發展看,日本是「原地踏步」,中日力量對比發生戲劇性變動。這種變動對雙方關係的現實政策與心態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現在中日友好已少有提及,日本正把中國看做「假設敵國」。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努力掌握國際話語權,聯合「價值觀一致國家」對華施壓,牽制中國。給中國扣帽子,「試圖以實力改變現狀」,煽動「武力犯臺」。聯合美歐,渲染「強烈危機感」,同時炒作中日爭議領土和海域事態,抹黑中國等等,不一而足。

中國則對日本在涉臺等問題上的立場持疑,加上兩國領土爭議等,使中日間互信難以確立,歷史性和解也還未能實現,這是迄今中日關係不穩定的根源。

50年來,中日曆史與現實問題存在隔閡。特別是臺灣問題上,雖然日本政府宣稱對臺政策沒有改變,但無論在日本執政黨內部,還是國會,精英層及媒體等各方面卻「暗流涌動」。臺灣幫及「依美製華」勢力利用島內臺獨勢力配合,試圖達到牽制中國的目的。無論是「臺灣有事」,還是「協防颱灣,阻礙中國統一」的言論,加上要修改「專守防衛」政策等,都是與日本「和平憲法」與「和平國家」旗號背道而馳,以鄰爲壑的苗頭。不少人認爲強化日美同盟,日本加強軍備對亞洲和平並非好事。

毫不誇張地說,日本外交戰略已經失衡,「跛腳鴨」的日本外交難以穩定。

●日美同盟不能取代與鄰國共存

近年來中美競爭新時期,日本在政治外交安全上「堅定地」站在美國一邊。日方最新幾個動態有:第一,岸田首相指示日本防衛費五年總量43兆日元,達到北約水平的年費GDP2%!大增稅也「在所不惜」;第二,在三大安全軍事戰略文件(安保戰略;國家防衛戰略;防衛力整備計劃)建立「敵方基地反擊能力」,購買500枚戰斧式中程導彈,提高對鄰國威懾力。這些被宣稱是「必要最小限度的自衛措施」;第三,12月5日日本參議院通過不指名中國所謂「人權決議」,在新疆、臺灣等中國的內政問題指手畫腳。而這些事態都是在中日元首會晤,達成「5點共識」之後發生的。

當然也有一個積極信息是,12月8日岸田文雄首相在國會答辯時明確表示「不支持臺獨」,可以說這是中日元首會晤的積極結果。然而,日本社會的「政治正確」(依美製華)導致對華恐懼嫉妒怨恨氛圍短期內難以消除。媒體及精英層充斥着對華負面情緒與認識。日方常指責中方「霸權」,而不談美國霸權顯得很滑稽。

目前,日方對華政策採取硬軟兩手,安全政策的舉措很大程度上是針對鄰國,特別是中國。

值得關注的是,執政的自民黨內部因擔心失去選票而有反對增稅的聲音,但政界、精英層及主流媒體基本對赤字下擴軍持容忍態度。這在某種程度上表明日本在安全政策與輿情都正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防衛變爲進攻(反擊),這表明日本國內對國際安全形勢的現實擔憂,但很少有人對其原因與日本近年奉行的與鄰國對抗政策相聯繫。

亞洲鄰國也有理由擔心。因爲當年九一八事變,還是七七事變等侵略戰爭都是在「自衛」名下進行的。鄰國對防衛向「反攻」的轉變是否真的有利於地區和平,有利於日本安全存疑。

歷史證明,日本的和平僅有日美同盟不行。美國對華政策並不代表日本的政策,對抗不一定符合日本利益。日本所處的地緣政治環境與美國不同。中美元首會晤後,美國仍對華搞拉幫結夥式打壓和不公正競爭,而日本擔心的還是美國對日搞「越頂外交」,畢竟長達3個多小時的中美元首會晤是否會「出賣」日本利益並未可知,「衝在前面」的日本會不安。

●在中美間選邊的日本「很坐蠟」

日本希望充當美國在「亞洲的英國」角色。不過又離不開亞洲。不少日本政治家曾表示,日美同盟和中日友好是日本外交的「兩翼」,缺一不可。與中國及其鄰國關係搞僵對日本不利。

歷史證明,日本的和平穩定必須與鄰爲善,和平共存。應指出,日本國內有一種傾向,認爲不協和都是鄰國原因,似乎日方沒有責任。這顯然是不恰當的。日本追隨美國並主動發動的種種制裁,頻頻對鄰國表現出強硬立場,錯誤的歷史認識與地緣政治行動都是使地區形勢緊張和複雜化的重要側面。

日本面臨現實問題是高度老年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已達30%)、日元貶值與通貨膨脹、創新後勁不足與經濟發展相對停滯等。而國際地緣環境日益惡化,與日本「依美抗鄰」不無關係。

日本對美「表忠心」,或對華強硬立場都有「刷存在感」之嫌,在日本經濟地位權重不斷下降情況下,日本擔心被中美兩大國「輕視」的心態可以理解。儘管中日元首會晤確認「中日關係的重要性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的共識給日本一顆「定心丸」,不過日媒報道,岸田還不放心,計劃明年1月訪美,這是爲了中美元首會晤後,與美國在對華政策上「對錶」,怕「走錯路」。

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日本對華政策將採取現實路線,「該說的就說」「配合美國但不堵死道路」+「該合作就合作」的策略,以減少「抗中」造成的損失。

毫無疑問,讓日本尷尬的是,現實的內外問題靠「對美一邊倒」無法解決。在經貿民生領域,日本依賴中國等鄰國更多。只對美「套瓷」也難以改善經濟低迷狀態。鑑於俄烏戰事中歐洲盟國參與後的教訓,而日本已把日俄關係基本搞僵的現實,加之自身經濟困境,預計日本被迫考慮緩和與鄰國關係,以免遭受歐洲同樣,甚至更大的損失。

面對百年大變局的歷史時代,戰略失衡的日本還將在「一心一意」與「三心二意」間徘徊。經濟不振,支持率低迷,岸田的政權運營舉步維艱。多極化世界裡,失去自我的日本或走向「平庸」。

(作者爲日本關東學院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