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辛酸臺獨夢 飄散在風中(李力羣)

2022年2月,高齡102歲的二七部隊隊長鍾逸人出席《二七部隊》新書發表,強調他從未後悔。(臺中市新文化協會提供/林欣儀臺中傳真)

我不是學者、也未從政、我是在臺灣長大的70多歲老人。在228前夕,輕觸誨莫甚深的「臺灣獨立」議題,是因爲我的父親李友邦將軍懷抱「臺獨理想」走進歷史,而我則是血淚斑斑的從歷史走來。同時,我也希望藉此向現年103歲,同樣懷抱「臺獨理想」、二二八事變,中部唯一有武裝反抗團隊的領導人「27部隊」鍾逸人隊長致敬。

故事飄散在風裡,容我爲您一點點述說……歷史是如何相像!

●菁英落難與營救 三青團與二二八

1938年,三青團在武昌成立,團長是蔣介石。臺灣光復後,在中國參與抗日的先嚴李友邦以中將司令銜偕臺灣義勇隊返臺,成爲「三青團臺灣區團」團部主任,後爲幹事長。

臺灣光復,爲建設臺灣,在新政府的氛圍下,地方仕紳與知識分子響應號召,紛紛加入三青團,彼時全省各地10個分團,會員達3萬多人。王添燈、陳逸鬆、楊金虎、左派如蘇新、王萬得、潘欽信、石錫勳、林糊、莊守、簡吉、揚逵等人都是團員。

228事件發生後,三青團內菁英紛紛被推舉爲處理委員要員,卻也成爲當局藉機肅清的對象。 先父 李友邦因此係獄南京三個月、先慈 嚴秀峰以孕身急至南京營救夫婿,面見蔣經國,呈明228真相,講述臺灣人民如何由歡慶迴歸祖國,卻親見國民政府腐敗而失望不滿與憤恨,官逼民反,陳儀應負完全責任,籲還父親及臺灣人一個清白,契使白崇禧將軍到臺灣展開調查,阻止進一步的劣化屠殺。

1948年2月,白崇禧將軍簽呈蔣中正,請得以在軍法審判體系之內進行覆審,以「揆衡犯情,原其心跡」加以覆覈減刑。原判死刑者皆減刑至7至15年不等。此兩位將軍,白崇禧將軍、及先嚴李友邦將軍的先後接力,使原判死刑的二二八事件的案犯,最終得以保釋出獄,重獲自由與家人團聚。

豈料未久,母親卻被羅織罪名,於1949年前後,以「認識匪諜」、「知匪不報」爲罪尤,判刑10年,後又被蔣介石追加5年刑期。總計監禁15年。

1952年,先嚴復遭拘禁,未經審判,槍決於新店。

此係前話亦是後語……

●永遠的戰士vs.打成一團的老人

服務於三青團臺中分團的鐘逸人老前輩,是二二八事變,中部地區唯一有武裝的反抗團隊的領導人,亦被判刑15年,刑滿又被管訓2年,是目前228事件中少數仍在世的見證者。入監17年,卻也成爲身陷囹圄最久、最晚釋放的人。

1980年代,作家李喬鼓勵鍾逸人撰寫回憶錄,爲了強迫鍾逸人將記憶留下,斯文的李喬不惜手腳相向,鍾逸人也不甘示弱回手,兩個五六十歲的老人打成一團,鍾逸人才終於妥協,動手撰寫日後三大冊的《辛酸六十年》及《此心不沉:陳篡地與二戰末期臺灣人醫生》。

鍾老今年(2023)已103高齡,我們再一次回顧這段歷史,以此略述生平,尚志義行。

●逆風而行的鐘逸人

鍾逸人,1921年生於臺中,17歲瞞着父親赴日求學,因涉反日思想,被日本特務依「治安維持法」監禁約1年。1943年返臺,於日陸軍經理部「加藤隊」內任職。

1945年二戰結束,鍾逸人對於陌生的祖國有無限的憧憬,甚至請人求售中華民國的國旗給他。伺與楊逵同組「新生活促進隊」任隊長並任「三民主義青年團」臺中分團總務股股員,參加「三青團」第一期幹訓班。

1946年~1947年 ,因「壁報事件」毆警,離開臺中,避走高雄,化名「鍾天啓」擔任阿里山鄉樂野國小校長。 又接任「三青團」《和平日報》嘉義總分社主任,屢因揭露弊案,與警、憲、檢磨擦生隙,多次被逮捕。對腐敗的國民政府政權失望,也種下二二八事件,揭竿而起的必然。

●二二七與二二八

如衆周知,二二八的起端於27日,警察查緝私煙打昏煙販林江邁引起公憤。引爆28日羣衆前往長官公署欲向陳儀陳情,卻遭衛兵機槍掃射,造成七人死亡的慘劇。

3月3日,鍾逸人在臺中師範學校號召部分師生成立「民主保衛隊」。4日,臺灣各地「二二八處理委員會」多已成立,臺中市各校學生,紛紛加入「民主保衛隊」,並移師干城營區,成立「二七部隊」,鍾逸人任部隊長。部隊之所以「二七」爲名, 乃爲正名事件是因爲「2月27日,專賣局不當緝煙」所致, 駁斥官方說法宣稱是「暴徒」2月28日包圍長官公署所引發。「二七部隊」建制的概念,仿傚日軍的編制。以「愛爾蘭模式最高自治」爲要求, 並以日人岸本重一提供的兩張地圖爲規劃起點,掌握武器埋藏地點,認爲以此爲籌碼,能與國民政府談判。「二七部隊」成立後,各地「治安隊」、「自衛隊」、「高砂義勇隊」等成員陸續加入。

3月8日,國民政府武裝21師起從基隆及高雄登陸,開始大規模搜捕殺戮。當21師要進入臺中時,情勢緊急,「二七部隊」恐臺中成爲戰場,波及市民致生靈塗炭,遂決定退守埔里, 直至事不可爲,乃疏散流離。雖然「二七部隊」短短十幾天就被迫解散,卻相應古德雲:慈不掌兵,隱隱彰顯臺灣人生命底蘊 - 勇敢、智慧與慈悲 。

2021年, 由前臺中市長林佳龍促成,於二七部隊當時干城駐紮營區口建碑紀念,感念「二七部隊」 在亂世保護人民生命及避免鄉土遭到揉躪的義行,爲民主進程見證。

●逆水行舟的李友邦與嚴秀峰

先嚴李友邦,1906年生於蘆洲,自小不滿日本人統治,欺壓臺灣人,1923年(大正十二年)參加臺灣文化協會,19歲,就讀臺北師範學校時,夜襲日本警察派出所,遭日本警察通緝,因之潛逃中國大陸,進入黃埔軍校第二期,加入國民黨。在校期間依國父 孫中山先生之鼓勵,成立「臺灣獨立革命黨」,黨綱宗旨爲:「驅除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一切勢力;在國家關係上,脫離其統治,而返歸祖國,以共同建立三民主義之新國家。」

二戰時,爲解決臺人居留於大陸的身份認同困境,父親在福建崇安縣招募臺灣同鄉組織抗日武裝力量,先後成立「臺灣義勇隊」、「臺灣義勇隊少年團」、「臺灣醫院」,任義勇隊隊長,保國衛民。

1949年,接受陳誠邀請擔任臺灣國民黨副主任委員,其間盡力協商釋放無辜民衆,並個人保釋二二八被囚禁、判有重刑的兩百多位抗爭志士,然而,在那個混亂爭權的政爭年代、「國共尚且數次合作抗日」的年代,父親和同時代的官僚政客不同的是雖處於亂世污泥而猶保持他純厚真心。只是單純愛鄉護民的赤子心,不足以保父親周全,先嚴數次被國民黨逮捕入獄,成爲政爭下輕易被犧牲的棋子。

先慈嚴秀峰,1921年出生於杭州。中國抗日戰爭發生後,加入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總團第一支隊。1939年3月22日,年方19歲的母親懷藏自殺藥丸及密函穿越烽火線,前往東洲沙島保衛戰役富陽富春江戰場前線遞送機密文件。

漫天烽火中,與父親結褵,說好一起爲保國抗戰、建設臺灣努力。1945年,父母回到臺灣,母親在三民主義青年團領導婦女運動事務。

繼如前言,228事變中,父親拒絕了陳儀的拉攏,繫獄南京。母親奔馳救援、間接阻止陳儀隻手遮天的大屠殺。更有後續兩位將軍接力救援......

沒有好景,只是無常。1949年,母親以「知匪不報」罪名、入監15年,1952年,父親撲倒在白色恐怖的槍口下、鮮血灑在他摯愛的臺灣土地上,得年46。

1965年,母親出獄,面對家破人亡的窘境,以無比的堅毅,教育我們要勇敢,告誡我們:「你們的父母沒有做對不起國家的事,你們不要感到羞辱,要擡頭挺胸做人。」。母親創辦「世界翻譯社」,負重前行,致力於爲父親平反;蒐集史料、出版父親著作、申列祖厝蘆洲李宅爲古蹟,成立李友邦將軍紀念館,堅毅的呈現對父親、對國家的愛與溫柔。

●安立與獨立

「相逢沙場、烽火雙鴛情難忘,怎堪半生魂縈夢繫; 死別冤獄、囹圄孤雁理未明,豈任一世枉屈謗沉。」

世人是否會爲我父母對國家、對彼此的愛而感動?世人是否會爲鍾逸人隊長勇敢的承擔、悲慈的放下而感動?如此純粹、如此青春、如此堅毅……是否是父母親那一代人唯有的浪漫?

母親於2015年,恬靜於睡夢中奔赴父親,享壽九十五。父母已走入歷史,而我從歷史走來。我們姐弟五人從小便寄養在親戚家,帶着不好的政治成份,小心翼翼,處處委屈。在每個傷痛的紀念日,總有倡議『 歷史可以原諒,但不能遺忘 』者。年已古稀的我,真不知道我有沒有資格原諒?也不確定對方值不值得原諒?『人間的正義』 豈是我能擔當? 而歷史真的不會被遺忘嗎?

父親主張的臺獨,是從日本人的殖民欺壓統治獨立出來,迴歸三民主義的新中國。鍾老主張的臺獨,是從腐敗政權的粗暴欺壓統治獨立出來,建設富有、民主、自由的臺灣。隨時代更迭,發言權隨政權流轉。不變的是仁人志士憫衆濟世的心。

我深知父母與諸烈士前賢奉獻青春、熱情投入、犧牲性命、家庭,爲的不是讓自己成爲政客手遊中不同顏色的卡牌。然而,看到嗎?歷史是如何相像?時局仍然動盪,國土仍然危脆,處今日之世,仍然天災可以死、人禍可以死……

在 228 所露出的薄曦晨霧中,焚香一柱,辛酸流淚,誠摯祈願臺灣安立於和平與慈悲善良之上,國土平安爭論息。(作者爲李友邦二公子,世界翻譯社社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