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灣發展主權 AI 的策略構想(徐作聖)
高市府聯手輝達(Nvidia)與國營企業、高階軟體應用業者,率全國之先推動臺灣生成式主權AI倡議,高雄市長陳其邁(前排右四)宣佈啓動「智慧高雄燈塔計劃」。(洪浩軒攝)
AI技術快速漫延到全球,而其中的短板也逐漸浮現,幾達失控的地步,而主權AI(Sovereign AI)策略及環境社會治理(ESG) 的需求也應運而生。
主權AI是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在2024年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力推的項目,是一項在地緣政治及環境社會治理考量下的策略方向,在輝達創辦人黃仁勳的積極推動下,政府基於臺灣在半導體產業所累積的實力,將日益失控的AI技術置於「可治理、可管控」的範圍內。
主權AI是指由國家或特定地區自主研發、掌控和應用AI 的技術和系統,此概念強調了AI技術的本土化發展和國家層面的控制權,主權AI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戰略思維。
爲了讓AI在產業及其他領域釋放其潛力,必須解決監管難題。過度限制性監管可能會扼殺創新,但缺乏監管可能會導致法律不確定性,進而會減緩AI的採用。對AI或其某些方面和應用的監管處理將是決定該技術在所有用例方面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而AI科學家Yuval Noah Harari,也對「人工智慧的癡迷可能導致民主的終結」,提出了警語。
從ESG的角度來看,AI的短板可分爲三大部分,在環境面上,AI 深度學習需耗費鉅資,同時極爲耗電費水,對環境的治理有明顯的負面效果;在社會面上,AI 有自然壟斷 (Monopoly Prone) 及阻礙創新(Innovation Adversity)的問題,也就是企業要的是「智慧」但AI提供的是「自動」;在治理面上,除了企業倫理及法治、資訊安全、生態治理外,通用智慧(AGI)所衍生的奇點崩潰論也是隱憂,而AI產業生態系統的建構也必須長期佈局及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在Web3.0分佈式網路體系即將到來的時代中專業化、客製化商業模式的重塑與落實。
受到地緣政治及去全球化的影響,中美智慧產業有朝向主權AI的方向移轉。在智慧產業的生態系統中,美國企業主要聚焦在發展標準化、格式化、可規範化(Prescriptive)GPT模型,而在中國大陸,雖然有部分廠商投入單一GPT標準模型的開發,但大陸智能產業仍然是「千模大戰、獨缺商模」,但在美國貿易及「301」制裁下,其演算功能大幅受限,需求面橫向整合的發展是其趨勢。
從地狹人稠的角度來看,臺灣發展主權AI是一個規避地緣政治及落實ESG「不得不」的妥協策略。自2016年科技部獨尊AI發展以來,在2023年輝達黃仁勳及AMD蘇姿豐的相繼訪臺後,AI已發展成朝野推動的全民運動,但受限於市場及數據規模,雖然產業應用仍有極大的瓶頸有待突破,但ESG的相關問題已逐漸浮現。。
事實上,「遍地開花、螞蟻雄兵變大象」是臺灣最佳的主權AI的發展策略,而具可支配性(Hegemonic)、可客製化平臺優勢,兼具「因地制宜」策略性韌性操作及「水到渠成」演化/整合的生態系統,近年來開發的AI 代理人(Agentic AI) ,特別是専嶪代理人(Domain-Specific AI Agent)的出現,提供了這個策略落實的機會。
從數位科技的角度來看,實體及資訊的分割(Decoupling)是數位匯流及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更是資訊再利用及客製化服務的基礎,而AI 代理人的角色就是在軟體資訊上提供自動整合的「載體平臺」機制,未來的發展也必須兼顧實體的整合。
2024年諾貝爾物理及化學獎的頒佈打破了資訊與實體的番籬,而AI「載體平臺」若能「仿效」」細胞免疫療法(CAR-T) 的機制,以嵌入式(Chimeric) 的機制大量複製高度針對性、客製化的智慧服務,就有機會實現「螞蟻雄兵變大象」的盛況!其可行性是不是經得起考驗,或ESG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仍有待討論,但至少這是臺灣發展主權AI可能發展的一個方向。筆者希望能拋磚引玉提供一個策略性的構想,與諸位分享。
(作者爲產業分析培訓講師、陽明交大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