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兩岸關係互動與交流的思考(劉性仁)

第18屆湖北·武漢臺灣周將於25日至28日在大陸湖北舉辦,圖爲示意資料照。(主辦方提供)

日前大陸在湖北十堰武當山舉辦研討會,此爲大型對臺學術研討活動,約百餘人蔘加。兩岸專家學者聚焦「維護民族根本利益,共創民族綿長福祉」主題,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論述與民族利益、民族福祉等議題,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討與交流。

此研討會正值舉辦第十八屆「湖北·武漢臺灣周」之際,活動主題涉及經貿合作、基層交流、青年互動三大板塊共14項活動。在「臺灣周」期間,湖北同時舉辦第七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研討會、2024年「一帶一路」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活動、第四屆海峽兩岸武當文化論壇等活動。

活動中對於主題進行多方面的探討,來自兩岸各地的學者紛紛就不同的角度切入,進行意見反覆的辯證與思考;兩岸關係四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就是克服種種障礙,持續走向融合的過程。過去兩岸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以交流增進理解,以協商化解分歧,以合作擴大利益,開啓兩岸互動關係;今日當兩岸關係雙方沒有共識,官方無法坐在一起協商對話時,交流自然受到影響,效果也大打折扣。

參加兩岸正常交流的會議,雖然偶爾受到主題限制,但仍有其必要性,參加會議往往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自我成長,更是符合當代現實需求,避免誤讀誤判,筆者從中深受很多啓發及想法。

對此,首先,兩岸要交流,要正常化,但交流不是萬靈丹,兩岸交流要考慮成效,需要評估也並非是絕對性,交流同時也有負面性的可能;其次,兩岸任何意見交流需要轉化成兩岸民衆聽的懂的語言,要考量兩岸社會現實情況及民衆的觀感。

再者,大陸對和平統一有悲觀,主要是臺灣民意的反映;但長期來看是樂觀的,樂觀的基礎在於建立在實力與國際架構恆定狀態下,更多的是四個自信與對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發展的未來自信,而軍事只是一種方式而已,重點還是要回到和平的場域;而臺灣對和平統一的反對、避談與悲觀,主要依據在於臺灣生存的危機、恐懼與國際實力的不足和經濟體與市場規模受限所致。

另外,探討中美關係大三角是否會影響兩岸小三角?此答案並沒有絕對必然先後影響,大三角有矛盾,小三角仍有可突破之處,並有黨際間的歷史互動關係及關聯性;至於美國選舉,或許臺灣不少人心有所屬,心理上既產生依賴及期待美國的保護,但又怕押錯寶受傷害,甚至怕被出賣或犧牲掉,因此不要押寶絕對是最佳方式,尊重美國人民的選擇,更不要趁此惹事生事,應是較爲穩妥做法。

總之,兩岸關係需要時刻關注,它涉及到多個領域,更對臺灣的安全及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兩岸關係的穩定與和平,不只影響到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政治上建立基本的互信、累積善意避免誤判,避免增加敵意。每一次的交流都會帶來不同的啓發,這些啓發最要緊的還是必須得到人民的支持,而研討會最重要的應當要如何落實成當局的政策參考,並納入法律制定的思考,這纔是最關鍵的因素。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