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健保藥價調查導致缺藥 制度必須檢討(蔡明忠)

近來缺藥問題不斷髮生,包括抗生素、軟便劑到癌症化學治療用藥等,爲此衛福部成立「防缺藥中心」。圖爲藥房藥劑師調配處方箋。(本報資料照片)

近來缺藥問題不斷髮生,包括抗生素、軟便劑到癌症化學治療用藥等,雖然衛福部成立「防缺藥中心」,但只能在末端做補救,結構問題還是在健保藥價不斷砍價,當一顆藥比一顆糖果還便宜,藥廠自然不願再生產,健保每年的藥價調整讓缺藥陷入惡性循環,問題是,藥價每年都在調整,但健保藥費仍在上升,面對愈來愈昂貴的新藥,以藥價調查抑制藥價成長已是緣木求魚,且已弊大於利,藥價調查是否應繼續存在,值得檢討。

健保給付藥品共有共1萬4000項,健保署今年調降藥品計有6000項左右,110及111年合併調整金額爲新臺幣81.8億元,消息一出,引來外界反彈,憂心因俄烏戰事原物料已短缺,再加上調降藥價,雪上加霜,缺藥問題將更爲嚴重。

健保大餅有限,做爲唯一的購買者,自是希望能cost down,但近年來,新藥進展神速、價格昂貴,健保對藥費的給付思考應跳脫只是壓價格,事實上,近年缺藥問題愈來愈嚴重,且不時出現,與多年來實施的藥價調查制度有直接的關係。

雖然健保署有提出一些配套措施,例如藥品有必要、不可替代性,健保給付價格可給予保護,但缺藥永遠是發生後,再來補救,無法自源頭有制度性的解決甚至預防,尤其臺灣市場本就不大,有些國際藥廠一旦退出臺灣市場就難再回來,不是再補回給付價就能拉回的。

另根據專家指出,臺灣有4成健保處方藥採用原廠藥,但支付金額卻佔健保總支付額7成以上,與美國高達9成處方採用學名藥,支出卻僅佔藥費總支付額不到2成相較,臺灣健保藥費大多用在原廠藥,且其中不乏是專利過期的原廠藥,這將影響藥品資源的分配,也壓縮到新藥的給付空間,這些藥品給付的結構性問題,健保署不能視而不見,一味只想壓藥價,對於藥品費用給付分配的不合理性,也應一併要有所調整。

(作者爲前彰化縣醫師公會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