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廢降7成 遭戳破垃圾增4倍
環境部稱海廢降7成,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19日吐槽是因淨灘增加,實際海廢增加逾4倍。(蔡依珍攝)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19日參加院會肯定中央親海文化,但也戳破環境部稱海廢下降7成的說法,直言全臺淨灘垃圾從3年增逾4倍,強調海岸垃圾是淨灘多才減少,源頭垃圾仍持續增加,光靠末端彌補只會耗費人力物力,籲禁用保麗龍漁具,跨部會合作從源頭管理海廢、落實限塑。
蘇俊賓指出,環境部雖多次宣佈臺灣海岸垃圾量調查推估值逐年下降,從2019年的2294噸逐年降低至2023年的940噸,今年第三季更降至686噸,看似臺灣海岸變乾淨、垃圾量變少,但調查結果卻與地方政府和民間海岸清潔志工的觀察有顯著落差。
「海岸廢棄物推估量應與淨灘清運量一起看才真實!」蘇俊賓以桃園爲例,2019年清出130噸廢棄物,去年提高到442噸,今年預計增至480噸,全國也從2022年的1756噸到今年的7765噸,證明臺灣海廢並非變少,而是公私協力提高淨灘能量成果。
蘇俊賓直指海岸廢棄物的「源頭管理」並未見效,只能靠末端大量彌補跟時間賽跑,像桃園2周沒淨灘,海岸就會堆積顯著的海廢,末端維護將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他直指海廢跨縣市也跨區域,臺灣最多的海廢是漁業廢棄物、膠筏保麗龍與民生塑膠製品,政院應跨部會協調針對海廢源頭訂定更積極的輔導與管理作爲,除落實限塑政策,許多國家都已禁用的保麗龍漁具等漁業廢棄物也要管理,並健全漁業廢棄物的回收體系,才能提升海岸環境品質。
蘇俊賓也提到水域管理單位分歧,缺乏全國統一標準與結合氣候調查的水域安全參考資訊,建議建立分級分季節管理機制,根據活動風險如潛水、衝浪、游泳、立槳等,制定專家級與普通級的規範,讓民衆瞭解水域條件與自身能力的適配性。透過科學數據,針對不同季節的水流、氣象條件設立安全標準,適度開放親海活動。
行政院長卓榮泰指示積極整合,加速推動海廢溯源與源頭減量計劃,強調應從減少垃圾生成與改善現況雙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