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城市獵人》:如何借“獵”場拓寬職場綜藝內容邊界

職場綜藝一直是一條相對特殊的綜藝內容賽道。

全國四億的在職人羣奠定了這條賽道龐大的受衆基礎。

然而,不同行業千差萬別,習慣性地聚焦於某一行業製作職場觀察節目,也會天然對觀衆形成“篩選”——對該行業甚至某企業不感興趣的觀衆難免會流失。

那麼,在同時面對市場機會與受衆困境時,如何最大限度拓寬職場綜藝的廣度,切中潛在受衆?成爲了冷眼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近期,優酷的一檔新節目《嗨,城市獵人》帶給了冷眼一些啓發。

同樣是聚焦行業,《嗨,城市獵人》以“獵頭”爲觸角,走入了與普通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零食、新媒體行業,也涉及了近些年大熱的生物醫療、房地產行業,甚至還包括高門檻的高新科技行業如智能算法、半導體等。讓職場綜藝終於不再是一場某一特定行業的狂歡。

而同時,對於所有求職人、打工人來說,“獵頭”又是一個絕對理想的切入點。

除了行業格局的拓寬,跳脫出工作本身,跟隨“獵頭”們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對職場進行回看,也將會爲觀衆帶來更多意料之外的驚喜。

抄筆記:借獵頭看職場乾貨

《嗨,城市獵人》是近年來爲數不多的深度聚焦招聘環節的綜藝內容。

求職是每個打工人最關注的職場環節之一。曾經,在職場綜藝的演播室時代,招聘環節是《非你莫屬》《職來職往》等職場綜藝的核心內容。

隨着職場綜藝進入觀察時代,節目在真人秀故事上不斷突破,過去主流的求職內容,反而只能在第一期或先導片中寥寥幾筆帶過。

然而,受衆對求職內容的需求依然存在,尤其在就業市場低迷的2023年,更是與日遞增。

《嗨,城市獵人》正是對這種需求的迴應。

要將選題上的天然優勢落到實處,就需要基於獵頭的工作內容,讓選手在真實任務中,與真正企業招聘方和候選人碰撞。

在與企業招聘方溝通的過程中,藉由獵頭們的企業拜訪、行業調研、詢問招聘需求和人才畫像等方式,得以細細拆解每一條職位要求背後的考量。

而在與候選人溝通的過程中,則會展現獵頭電話尋訪、約見候選等環節,講述候選人的真實需求和求職故事。

《嗨,城市獵人》如同一本“招聘百科”,在儘可能地幫助打工人抹平信息差。

真實案例中的“乾貨”,在觀察室中得以進一步發酵。

職場觀察室最忌諱“懸浮感”。

當下的娛樂環境下,觀衆已無法接受缺乏日常經驗的明星坐在觀察室中,對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指指點點”。相比華而不實的頂流明星,真正經歷過職場、瞭解職場的嘉賓纔是職場觀察節目需要的。

《嗨,城市獵人》中,兩位女老闆杜華和楊天真的表現就極爲亮眼。

選手細心照顧客戶需求時,楊天真看到的是:重視細枝末節的人是合夥人最喜歡的員工,而不是合夥人。當聊到簡歷的關鍵點,杜華則表示虛假和不穩定是大忌。

而這些都能爲困在打工視角中的普通人,打開格局。

龐博和甦醒是職場前輩。在成爲脫口秀演員前,龐博曾是一名普通程序員,而甦醒則在娛樂圈沉浮多年。

另外還有獵頭專家戴科彬,提供專業的獵頭知識解讀。

而冷眼最喜歡的,是觀察團中難得一見的職場原生關係:杜華和她的打工人程瀟。

無論是程瀟幫“杜媽”寫背調時的求生欲,還是杜華頻頻以老闆的口吻打趣程瀟,都讓“職場”的氛圍在觀察室形成了二度延伸。

獵頭職場是“招聘百科”,觀察室劃重點,兩者相輔相成,爲觀衆們提供了乾貨滿滿的職場筆記。

高手過招:借獵頭看職場成長曆程

真實職場任務的背後,如何讓節目不止是記錄式的平鋪直敘?

這就需要通過規則設計和人物關係,編織出曲折婉轉的劇情抓住觀衆。

《嗨,城市獵人》從選角角度和節目規則,打造了一個“高手過招”的職場修羅場。

在選角角度上,節目組打破了以往職場觀察綜藝中常見的實習生職場,轉而將目光聚焦在已經有相當工作經驗的資深職場人身上。

初見面“盲猜”簡歷的環節是《嗨,城市獵人》的一大亮眼設計。

在面試時,節目組讓每名選手都瀏覽了對手們的詳細簡歷。

因此,到了初見面,獵頭們很快就憑藉對“人”的職業敏感,將面前的人與匿名簡歷完成匹配。

路澤霖能憑藉簡歷裡一句興趣愛好識破對方,周溢淳一見面就看出李嘉傑原先也在奢侈品行業從業,司徒嘉琪看簡歷就能“畫”出對方是一個戴眼鏡、瘦瘦高高、177左右的男生……

這種對觀衆而言易感知、理解成本低的設計,讓觀衆一進入節目,就建立“實習合夥人”高能的初始印象,同時也對“獵頭”這個行業,產生好奇和尊敬。

在真人秀中,個人的成長弧光是牽引觀衆持續觀看下去的核心作用力。

在樹立了選手高能的羣像後,對真人秀的挑戰就在於,如何在這些本就高能的選手身上發現成長故事?

《嗨,城市獵人》抓住的能力關鍵詞是“領導和合作”。選手個人能力突出,但聚在一起,團隊會有默契嗎?領導者角色將如何分配?

爲了給選手在團隊協作層面更大的真人秀空間,導師的身份設定也有了相應的變化。

相較於實習生職場中,帶教老師對實習生亦步亦趨的輔導和指引,《嗨,城市獵人》中導師對任務的干預明顯小了很多。除了關鍵時刻的點撥,更多時候如同真正的領導一般,放手讓下面的選手自由討論、自行分配工作。

於是,在節目中我們才能看到,已經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實習合夥人,帶着各自的工作模式,初次合作堪稱災難。

面對客戶48小時內近乎苛刻的候選人要求,有人從服務客戶角度出發力保交付,有人則堅持管理客戶預期,希望通過地毯式搜索數據,向客戶證明目前的招聘要求是不切實際的。

會議中直來直去,彼此打斷髮言,讓場面一度火藥味十足,最終不歡而散。

直到第四期,成員們已經能在新團隊中逐漸找到自己的定位。即使資歷淺的人成爲leader,也能自如分配任務。資歷深的姐姐成爲組員,也能很好地爲leader打好輔助。

究竟節目的最後一期,這個團隊能否成功磨合?曾經習慣單兵作戰的選手能否承擔團隊領導的責任?這些因素讓節目在“最終合夥人是誰?”的核心看點之外,有了豐富的補充。

格局打開:借獵頭看社會職場議題

以往的職場觀察類節目往往聚焦一個特定行業,管中窺豹挖掘整個職場共性的看點。但受到行業特性所限,終究能探索的內容和話題有限。

而獵頭看行業現狀看得更清晰,節目也借獵頭的眼睛,發掘出了更廣泛的職場和社會話題。

當獵頭對“10年工作經驗的95後”這樣不合理的招聘需求不滿,背後是招聘方對人才畸形的要求,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前一陣子全網熱轉的某企業招聘啓事——明明要招音樂向實習生,卻寫着“格萊美獎獲得者優先”,被網友吐槽今天就算是泰勒斯威夫特來了也就100一天。

曾憶大膽拒絕職場無效開會和加班,同時用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展現了這代年輕人整頓職場的背後,是強大工作能力帶來的底氣。

選手在行業沙龍中討論30+打工人跳槽的偏好和困難,背後是當下30+人羣不再滿足於狹小的晉升空間,渴望更大職責的積極心態。

這些頗具當下性和時代性的職場話題,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得到不止流於表面的討論,是讓人驚喜的。

冷眼一直認爲,在2023年做職場綜藝是有十分特殊意義的。

疫情的陰影雖然逐漸過去,但留下的影響還遠未消失。市場裁員、降薪風波、整體就業環境低迷……

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嗨,城市獵人》從打工人最深的痛點出發,觸及了更多真正有價值的社會議題。

在第四期的選手團建中,路澤霖說出了自己對當下就業環境的困惑:爲什麼互聯網人35歲就老了?過了這個年齡就不會再看互聯網的工作機會了。面對這樣“不公平”的招聘現狀,候選人感到深深的無力。

確實,無論是互聯網35歲退休、職業瓶頸、就業低谷,這些問題都不是單憑一個獵頭能夠解決的問題。甚至也不是《嗨,城市獵人》這檔節目能夠解決的。

但正如選手李莉娜在節目中所說:

當你成長起來,不斷培養自己的影響力,最終用自己的影響力逐步影響客戶,做出一點點小的改變,這是獵頭行業從業者的理想和信念。

那《嗨,城市獵人》節目組正在做的,就是用一檔綜藝節目作爲“放大器”的影響力,向社會傳遞更積極更健康的職場觀點和態度。

冷眼一直在強調,綜藝是一個時代感很強的內容形態。相較於電影、電視劇等藝術形式,更短的製作週期,讓綜藝能夠敏銳地察覺當代的情緒,用當下的語言講述當下的人和故事。

那麼在2023年的現在,綜藝內容則更需要關照處在低迷和徘徊中的人們,直面自己和生活,傳遞真實且積極的力量。

這是綜藝行業從業者的理想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