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都重映了,我的霍格沃茨通知書呢?

來,讓我們在進入電影院看重映版《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之前(什麼!難道你不打算再看一遍麼!),先對一遍暗號:

鄧布利多教授發明的熄燈器,除了用來熄滅或點亮路燈,還有什麼用途?

剛剛去世的瑪吉·史密斯扮演的麥格教授,在霍格沃茨教的是什麼課?

哈利·波特的生日是哪一天?他又是哪一天被送到女貞路4號的?

霍格沃茨四大學院的象徵動物分別是什麼?……

(圖/《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2001年11月4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倫敦首映。此後10年,陸續另有7部哈利·波特電影上映。哈利、羅恩、赫敏三人組,以及其中的許多經典角色、場景,成爲我們記憶的一部分。

今日起,哈利·波特全系列電影在內地影院重映。至今還沒有收到霍格沃茨入學通知書的超齡同學們,讓我們爲“那個大難不死的男孩”乾杯吧!

“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即將面對什麼”

2000年9月29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第一場戲開拍。這場戲設定在霍格莫德村,哈利、羅恩、赫敏三人組結束在霍格沃茨既有趣又驚險的第一學年後,哈利在戈斯蘭德火車站跟海格告別——這是這部電影的最後一個場景。

哈利·波特扮演者丹尼爾·雷德克里夫當時11歲,在紀錄片《創造“哈利·波特”的世界》中,他表示,“我嚇壞了”。因爲那天有許多羣演,“想到他們都知道我是誰,還是挺嚇人的”。他儘可能地混入人羣,以閃避那些到處詢問“他在哪兒?”的人。

此前,丹尼爾曾在英劇《大衛·科波菲爾》中有過演出經驗,而艾瑪·沃特森(赫敏扮演者)和魯珀特·格林特(羅恩扮演者)則是零經驗。雖然三人都十分緊張,但當時12歲的魯伯特表示,“結果嘛,還是挺酷的”(這很羅恩)。

三人組。(圖/Wizarding World)

在這場戲裡,導演組要求丹尼爾戴上綠色隱形眼鏡,因爲按照原著所寫,哈利有着一雙和他母親一模一樣的綠色眼睛。但丹尼爾對隱形眼鏡過敏,不得不脫下眼鏡後,他的眼睛有點腫,似乎馬上就要哭出來,倒是貼合劇情裡跟海格告別時的不捨情緒。

導演組執着於原著——哪怕時長不允許1:1還原所有情節,但細節必須到位。除了哈利的綠色眼睛,原著中赫敏長着大齙牙,於是,在第一場戲裡,艾瑪戴上了假牙。導演組很快發現,不可能每場戲都讓艾瑪戴假牙,因此,之後拍的場景,只能從後期剪輯着手,儘量讓觀衆看不出艾瑪沒戴假牙。

1999年,拿到《哈利·波特》系列的電影改編權後,華納在英國展開了大規模的選角工作。艾瑪和魯珀特很快脫穎而出,但直到2000年7月,距離開拍只有兩個月,哈利一角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演員。看了無數自薦錄像、見了無數個孩子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導演克里斯·哥倫布在《大衛·科波菲爾》中看到了丹尼爾的表演,覺得這個孩子具有演繹哈利的潛質。

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出演《大衛·科波菲爾》。(圖/《大衛·科波菲爾》)

但丹尼爾的父母不同意兒子出演該電影,理由是,“這對他一生的影響太大了”。製片人大衛·海曼找機會接觸了雷德克里夫一家,他形容丹尼爾“有一種特殊的氣質,就像年輕的身體裡住着一個老靈魂”。也許是被片方的誠意打動,丹尼爾的父母同意了。

“他們看起來就像是從書裡跳出來的”,哈利、羅恩、赫敏三人組就此敲定。

絕大多數參與試鏡的孩子都有備而來,對原著也瞭如指掌,湯姆·費爾頓(德拉科·馬爾福扮演者)是個例外——“我想我可能是整個試鏡過程中唯一不知道小說講了什麼故事,也不知道它們對讀者意味着什麼的小孩”,湯姆在自傳《魔杖之外》中寫道。

湯姆·費爾頓的那股拽勁兒很“馬爾福”。(圖/《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湯姆起初競逐的是哈利一角,他試戲的片段和丹尼爾一樣,要演繹初次見到“龍蛋”(當然是顆道具雞蛋)、而導演故意將之打碎的反應。但導演組覺得他更適合演德拉科那個壞小子,再次試戲時,安排他把頭髮染成德拉科標誌性的鉑金髮色。在接下來的10年裡,漂白頭髮成了湯姆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即將面對什麼”,丹尼爾這句話,可以說是這些被千挑萬選出來的“小巫師”進入這一長達10年的電影項目——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魔法世界——時的共同感受。

兩個世界的“大難不死的男孩”

“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魔法!”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弗農姨父把哈利關進樓下的碗櫃裡,還甩下這樣一句話。如何從無到有地創造一個魔法世界,又如何展現那些奇妙的魔法,是整個創作團隊需要攻克的難題。

比如霍格沃茨大禮堂裡漂浮的蠟燭,劇組決定用實物,而不是用CGI特效來呈現。工作人員用細細的魚線在桌子上方吊了幾百根蠟燭,由滑輪系統操縱,這樣它們就會產生漂浮的動態效果。“當魔法從一些看起來真實的東西里冒出來時,那種魔幻的感覺反而會更強烈。”美術指導斯圖爾特·克萊格這樣表示。

還有觀衆喜歡的飛天掃帚戲份,霍格沃茨一年級新生的第一堂飛行課,也是實景拍攝的。馬修·劉易斯(納威·隆巴頓扮演者)套上安全帶,被捆在一把飛天掃帚上,表演他被不受控的飛天掃帚帶到空中的驚險一幕。馬修更多的是興奮——“像坐過山車一樣飛來飛去”,而不是害怕。

馬修·劉易斯(左三)扮演納威·隆巴頓。(圖/《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拍第一、第二部電影時,因爲技術所限,劇組儘可能通過實拍來展現魔法或特效。湯姆在《魔杖之外》中指出,當鏡頭對着正在上飛行課的兩列學生時,實際上,每把掃帚後面都躺着人,他們用類似蹺蹺板的裝置把掃帚擡離地面,甚至還能讓掃帚飄浮一會兒。

就像馬修那樣,小演員們很喜歡自己做特技表演,一有機會就自己上。《哈利·波特與密室》中,哈利和德拉科用魔咒打鬥那場戲,其中一個鏡頭是德拉科飛到空中轉圈,就是實拍的。湯姆回憶道,現場有上百名羣演,而他一個人在桌子上英勇地表演特技,對於“一個有點兒愛逞能的年輕演員”來說,還是很酷的。

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特技表演是由特技團隊完成的。“基本上,每次有人從掃帚上摔下來、彈跳、捱打的鏡頭都是由特技演員代爲出演的”,湯姆說。大衛·赫爾姆斯一直擔任丹尼爾的特技替身,從第二部開始,他還兼任湯姆的替身。2009年1月,拍攝《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時,大衛意外受傷,導致腰部以下癱瘓,手臂動作機能嚴重受損,終身都難以恢復。那時,他剛度過25歲生日。

2023年上映的紀錄片《大衛·赫爾姆斯:大難不死的男孩》,展現了大衛作爲“另一位哈利·波特”的故事。紀錄片末尾,大衛戴上分院帽,但他並不在意自己會分到哪個學院,而是希望它“賜予我一雙好腿”。有評論稱,這部紀錄片可以看作魔法世界的現實延續:現實世界並沒有魔法,重建生活,還得靠自己的意志力。

兩個“哈利·波特”:左爲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右爲大衛·赫爾姆斯。(圖/《大衛·赫爾姆斯:大難不死的男孩》)

出資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正是在丹尼爾,那位萬衆矚目的哈利·波特。

對於全球影迷來說,丹尼爾就是“我們的哈利”,無人可以替代。他曾經開玩笑稱,自己去世時,出現在訃告上的第一句話,一定是“出演過哈利·波特一角”。而爲了讓人們忘掉這個角色賦予自己的光環,2007年2月,正在拍攝《哈利·波特與鳳凰社》、還不滿18歲的丹尼爾出演舞臺劇《戀馬狂》,而且不惜全裸表演。

2011年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完結之後,丹尼爾除了繼續參演舞臺劇,還在電影中嘗試演繹不同的角色——在2016年上映的《瑞士軍刀男》中,他甚至扮演了一具浮屍。今年6月,34歲的丹尼爾憑《我們快樂向前》(Merrily We Roll Along)獲得託尼獎最佳音樂劇男配角獎,這是他拿到的第一個具有“音樂劇奧斯卡”之稱的專業表演獎項。

《財富》雜誌的報道寫道:“在34歲,這個相對較晚的年齡獲得首個重要獎項,雷德克里夫打破了好萊塢童星在成名後迅速隕落的負面刻板印象。”丹尼爾所有的努力,就是希望大家知道,他還能勝任“別的角色”。他要告別哈利·波特,往前走。

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出演《我們快樂向前》。(圖/《我們快樂向前》)

一生中最重要的角色

假如今天的艾瑪使用時間轉換器,回到2000年8月23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主演三人組陣容發佈會那一天,假如她告訴當時10歲的自己和兩位小夥伴:他們即將出演的電影,將伴隨他們一生,他們再也無法擺脫這個角色,一生都受到影響。那他們還會出演嗎?

答案可能是“會”,也可能是“不會”。

發佈會次日,《每日郵報》刊發前熱門童星傑克·懷爾德的文章,標題是“哈利·波特,當心!”。傑克曾出演音樂電影《霧都孤兒》,後因酗酒和財務危機偏離正軌。在文章末尾,他告誡丹尼爾:“最重要的是,趁名利還在的時候好好享受,因爲它是變化無常的。我知道,我吃過苦頭。”

成年後的三人組。(圖/《哈利·波特20週年:回到霍格沃茨》)

年少成名的童星,成年後往往容易迷失。麥考利·卡爾金(代表作《小鬼當家》)、琳賽·洛翰(代表作《辣媽辣妹》)、海利·喬·奧斯蒙特(代表作《人工智能》)等童星都曾因藥物濫用或酗酒而掙扎。丹尼爾也一度酗酒,“那時候我覺得最快忘記自己被全世界注視的方法就是喝醉”。

關於酗酒的情形,丹尼爾並未展開描述,後來,他成功戒酒。同樣有酗酒問題的湯姆,則在《魔杖之外》中對此有詳細的描述。25歲到30歲這幾年,他在洛杉磯巴尼酒館度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連他自己都數不過來。他每次喝到凌晨甚至以後,看上去玩得很盡興,但實際上,他知道自己是在逃避什麼——“也許是逃避我自己,也許是逃避現在的處境”。

直到有一天,他的經紀人、律師、助理,還有他當時的女友,聯手將他強制性送進位於馬里布的康復中心,以戒斷酒精成癮的問題。在康復中心只待了一天,他就逃跑了。當他一個人沿着太平洋海岸公路胡亂行走時,一個在加油站工作的印度老人慷慨地給了他20美元,讓他拿去搭車。

湯姆·費爾頓(左)出演電影《被遺忘的戰役》。(圖/《被遺忘的戰役》)

老人說,自己不是有錢人,沒有豪宅,也沒有豪車,但有妻子,有孩子,有孫子,是“一個富足的人”。隨即,老人問湯姆:“你是個富足的人嗎?”對於這個問題,湯姆幾乎不知該如何回答。他苦笑:“要問錢嗎?我可是個百萬富翁!但是看看我吧,我在這兒向你討水喝,甚至要拿走你的最後二十美元。”

之後數年,他進出康復中心,治療酒精成癮及情緒障礙;又從洛杉磯搬回倫敦,彷彿回到原點,找到了生活的節奏。此時,他終於明白了何爲“富足”——“生命中唯一真正的財富,是我們對身邊之人的影響。”

《魔杖之外》於2022年出版之後,湯姆發現,讀者似乎不僅因爲他演過德拉科而認識他,而是真正瞭解他是誰。突然之間,他感覺自己已經不只是讀者童年記憶的一部分,“而成了一個有更多未來想要去成就的人”。

德拉科與哈利進入禁林。(圖/《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在這個麻瓜的世界裡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完結之後,13年來,有一些演員陸陸續續離世:理查德·哈里斯(第一任鄧布利多教授扮演者)、邁克爾·甘本(第二任鄧布利多教授扮演者)、艾倫·裡克曼(西弗勒斯·斯內普扮演者)、瑪吉·史密斯(麥格教授扮演者)、羅彼·考特拉尼(海格扮演者)、理查德·格雷弗斯(弗農姨父扮演者)、海倫·麥克洛瑞(納西莎·馬爾福扮演者)、約翰·赫特(奧利凡德扮演者),等等。

但我們更願意相信,他們只是去了另一個世界,而他們扮演的角色,將一直陪伴着我們。就像羅彼·考特拉尼在《哈利·波特20週年:回到霍格沃茨》特別節目中所說:“我孩子這一代會把電影放給他們的孩子看,所以,50年後,你還會看(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很遺憾,那時我已經不在了,但海格依然在。”

(圖/《哈利·波特20週年:回到霍格沃茨》)

那麼,魔法世界到底存不存在?

美國學者艾莉森·盧裡說過,從一個愛好想象的孩子的角度來看,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到處是麻瓜,也就是不理解你的人。他們還整天制定一些愚蠢的規則,無視一切他們沒料到的、沒有看見的事物。這樣的人,其實已經喪失了兒童時代的一些特殊能力:想象力、創造力、幽默力,乃至興奮的能力。

J.K.羅琳則曾經這樣表態:“致那些抱怨自己從未接到霍格沃茨通知書的人:你們收到了那封錄取信,也去了霍格沃茨。我們共同度過了那段歲月。這當然是發生在你腦子裡的事,但爲什麼那就意味着不是真的呢?”

還記得漂浮咒怎麼念嗎?(圖/《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作者 桃子醬

編輯 Felicia

校對 方正

運營/排版 嘻嘻

題圖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1. 《魔杖之外:德拉科·馬爾福成長中的魔法與混亂》,[英]湯姆·費爾頓,新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