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不尷尬 暢銷作家開解方
圖/楊之儀
角子解方:別當一回事,忍幾天就過了(趙雙傑攝)
李儀婷解方:四兩撥千金,爲自己和孩子做好心理建設。(羅永銘攝)
黃山料解方:謝謝好意,不被情緒綁架,情緒由自己決定。(三採文化提供)
張西解方:時代在變化,自己要更新。(三採文化提供.盈青攝)
準備好面對年節假期的親友「尷尬對話」了嗎?且看四位暢銷作家各有其迴應之道......
過年是親戚朋友年度相聚的時刻,但近年總會聽聞世代間的隔閡落差,令年輕人對於年節假期面對親戚們的寒暄,總感覺是滿滿的「尷尬對話」,既煩躁又苦惱,既想不被長輩問候影響心情,又想好好迴應纔不傷和氣。暢銷作家角子、李儀婷、黃山料、張西分別針對感情、子女教養、荷包深度、生涯規畫等尷尬難解的對話,提供自己的迴應之道。
尷尬場面一:情感題
「幾歲了還沒交男/女朋友?什麼時候結婚?老大不小了再拖下去什麼時候生小孩?」面對這些問題,曾獲博客來「2023最佳人生指南獎」的作家角子認爲,別當一回事,忍幾天就過了。
這樣的問題我會告訴自己,不用認真當一回事!因爲會有這樣的問題大概是兩種心態,一種是和我沒話聊,就問一個最家長的問題;另一種是真的想幫忙介紹對象,親戚朋友只是真心想幫忙。
面對這樣的問題,首先我的回覆心態是「不要太當一回事」,沒有人是「真的當真」,太當一回事去想爲什麼會這樣問?該怎麼回答?反而是自尋苦惱。當然也有一種人是真的想幫忙介紹,但若自己心裡其實不想這樣被硬推着交男/女朋友,也是可以有巧妙的回答。
比如說「阿姨,我就是想找到像姨丈那麼好的我纔要嫁啊!不然妳教我像姨丈那麼好的要去哪找?」或是「我就是想找像阿姨這麼好的,現在要找到像阿姨妳這麼賢良淑德的太不容易了!」以前我媽媽也這樣,還積極把對方形容得特別好,我開玩笑回:「這麼好那你叫爸娶回來啊?」
面對別人關心,但不想大過年撕破臉,心態上儘量不用當一回事,問的人其實也有很多自己的人生課題,也不會真的在意;另一個心態是一整年其實就忍這麼3天5天就過了,不必槓上。
尷尬場面二:子女教養題
「孩子最近是不是零食吃太多啦?」「怎麼這麼瘦都不長肉是不是吃太少?那個XXX都長好高了」「小孩穿這麼薄你也不管?」這些親友的「關心」卻往往讓家長和小孩都會感到焦慮,親子教養作家李儀婷建議作爲父母者,只要自己的內在穩定,界線清楚,這些問題也能四兩撥千金。
低自我價值的父母,如果真的會因爲這些話語受傷,也許就需要離遠一點。如果是有自信、自我價值高的父母,面對這樣的問題大可以幽默輕鬆迴應:「胖了?對啊,我們是心寬體胖啊!」「減肥?還好吧,要減的其實是我!」「其實他/她也不是你看到的這樣,都有在運動,身體比我還健康的!」
除了轉移說話者的鎖定對象,我更覺得在每年過節聚會前可以先做一件事:爲自己和孩子做好心理建設。例如先告知孩子會遇到這樣的對話,一年就這麼一次,就容許自己聽這一次,若感受到受傷也只要簡單說謝謝,自己再去安靜的地方療傷。讓這樣的心理準備在事前就處理、完成。
有些人對於這類言語會感到憤怒,會想要去扭轉、改變對方的做法,但我會問:「如果對方說的話對我沒有影響,爲何我會憤怒?」會在意,可能也反應自己內在的失落,因此關鍵在於如何管理自己看待的態度,而不是管理別人的態度。
我家的孩子每次過年回阿公阿嬤家,總是被說只穿着短褲短袖會冷,這種情況我會和阿嬤站同一陣線說:「對啊!我也覺得穿太少,我幫妳把他/她叫來,妳跟他/她說。」不去扛「別人覺得」的問題,把界線畫好,自然能輕鬆愉快。
尷尬場面三:荷包深度題
「現在每個月薪水多少?」「最近股票賺多少?」「今年年終領多少?」堪稱長輩最愛問的幾大問題,連續多年在暢銷榜上的作家黃山料對於這樣的「關心」表示:「面對久久未見的親朋好友提問,我會先謝謝對方的稱讚和好意,但也會在心裡保有自己的界線,清楚他人的評價,與我自身的狀況無關。」
也許有些人擔心,劃清界線被說沒有禮貌、讓別人不開心……也有許多讀者曾問我,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該如何自處?在我的新書《心很小 裝喜歡的事就好》中寫到:「讚美、被喜歡、獲得肯定,是一種制約。你有多在意別人的肯定,就會在得到批評時,承受多大的傷害。」書中的主角小恩,從小就渴求家人的讚美和關注,然而當太在意他人的想法、將他人的評價視爲自己存在的價值,最終也導致小恩的痛苦。
記得,生活的劇本,不是父母的續集,不是子女的前傳;你不是感情裡的配角,更不是朋友圈裡的陪襯。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你的努力,不是爲了別人眼光,而是爲了找到自己。當心裡明白清楚,他人如何評價你就不再重要,也就能與他人保有界線,不再被情緒勒索、也能活出自我。
新的一年,祝福讀者都擁有自由,不一定是金錢物質的財富自由,更重要的,是情感、精神、情緒的自由,不被他人情緒綁架、不受制於誰的想法,你能自由決定今天醒來,是什麼心情,情緒由自己決定。
尷尬場面四:生涯規畫題
「還要念書嗎?不先工作嗎?」「接下來有什麼打算?」「工作成績理想嗎?要升職了嗎?」出社會後免不了被問工作或是未來規劃,甚至想給年輕人一些未來就業的建議。已是暢銷作家卻選擇再到國外進修創意寫作的張西笑說:「真的很多親戚長輩問過我這個問題,他們大多認爲付出的金錢並不符合效益。
「你已經是成績不錯的作家,爲什麼還要去學寫作?」通常我會回答,當同樣的工作做得久了,會希望探索其他的可能,時代一直在變化,自己也要不斷地更新,不能安於某一個現狀。過往的累積反而給予自己信心的基礎,更敢於從不同語言的創作、不同文化的視角中挖掘更多。
所以我很難以效益來回答這件事情,尤其當自身是創作者而非從商,較難以量化的方式去估量做一件事情的價值,它是生命經驗的變化,對創作者而言、對我來說,這分影響是細水長流的,不一定會馬上顯現在某個銷售成績或數據上。
所有的變化都是生命中的珍貴的經驗,出國留學的決定有點像是刻意爲自己的環境去創造一個變化。
也是因爲這些變化,纔會在新作《是花季的關係》中的不同女性角色身上不約而同寫到:生命的積累都是透過不斷的選擇帶我們來到現在所在的地方,如何從渴望特別走向平凡、最終甘於自己所在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