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環境部示警 臺灣夏天可能長達七個月

國科會與環境部指出若全球暖化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未來臺灣的夏季恐長達7個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科會與環境部昨(8)日共同發表「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示警臺灣暖化將持續到本世紀末,報告指出,若全球暖化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臺灣的夏天可能長達七個月,高溫超過36°C的天數將增加75天。

這是《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通過之後,臺灣發佈的第一份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格外受到各界關注,也將是臺灣未來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建立調適方案的基礎。

昨日公佈的科學報告中提到,若全球暖化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臺灣的夏天可能長達七個月,高溫超過36°C的天數將增加75天。

影響所及,除增加人體健康威脅與都市熱島效應,水稻、玉米重要糧食作物與畜牧產量皆因高溫影響而減少,海水升溫也會影響漁獲與養殖漁業。

在生態方面,天然森林面積適合生長的海拔高度將提高173公尺,面積將大幅減少。

科學報告主編之一的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表示,這份科學報告利用各情境,顯示臺灣暖化將持續到本世紀末,未來夏季延長、冬季縮短,乾溼季降雨差距增加,且暖化不利污染擴散將導致秋冬空氣品質更差。

環境部政務次長施文真昨日表示,極端氣候造成人民及環境的威脅,過去着重減緩,近年減緩與調適須同步進行。

這一份報告是在氣候法通過後,據其規範所編,可協助各部會、地方政府研擬因應氣候變遷所做的調適行動時,作爲科學性的依循基礎。

因應氣候變遷,國際上主要分成兩大策略,一是減量,也就是透過各種手段減碳,減緩氣候變遷,例如改采綠電;另外是調適,主要是面對已發生或進行中的氣候變遷而調整,降低危害,例如因豪大雨水災而加高堤防。

行政院去年曾覈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劃」,預計投入經費4,116億元,從維生基礎設施、水資源、土地利用、海岸及海洋、能源供給及產業、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健康與能力建構七大領域着手,並由各主政部會依覈定內容推動,環境部每年將與各部會檢討公開執行成果報告,並滾動修正行動計劃。

針對「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劃」,產業界最關注的是供水穩定問題。在水資源領域的投入,初步統計約2,067億元,佔比超過五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