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答21記者: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新產業新動能蓬勃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周慧 北京報道
12月26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有關情況。國務院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介紹,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調查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佈局和效益,摸清各類單位的基本情況,掌握我國國民經濟行業間的經濟聯繫。
據介紹,2023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3327萬個,比2018年末增加1148.1萬個,增長52.7%;產業活動單位3636萬個,增加1181萬個,增長48.1%;個體經營戶8799.5萬個,增加2503.6萬個,增長39.8%。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現場,圖據“國新網”)
康義在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時表示,五年來,全國上下聚焦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不動搖,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成功抵禦了各種內外部風險挑戰,經濟保持持續增長,還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取得了積極成效。
第一,創新型國家建設收穫新成果。五年間,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新產業新動能蓬勃發展,全社會創新的活力和創造的潛能得到有效激發。研發投入持續加大。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R&D人員摺合全時當量比2018年增長61.6%;R&D經費支出增長61.9%,與營業收入之比達到了1.54%,比2018年提高了0.31個百分點。創新成果大量涌現。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專利申請量156.6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61.4萬件,分別比2018年增長63.6%和65.1%。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躍升到第12位,與2018年相比上升5位,2024年我們又前進了1位,全球排名第11位。
第二,協調發展呈現出新格局。五年間,我國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推進城鄉區域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提升。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2023年末,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的營業收入佔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的19.1%,比2018年提高2.4個百分點。區域重大戰略有效實施,經濟聚集效應繼續顯現。2023年末,京津冀區域、長江經濟帶區域、長江三角洲區域、沿黃河流域九省(區)擁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數分別比2018年末增長27.5%、56.6%、50.2%、60.8%;從業人員分別增長6.1%、12.1%、7.6%、15.5%。
第三,全面綠色轉型展現新氣象。五年間,綠色發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紮實推進,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全面綠色轉型成效顯著。得益於超大的市場規模、完整的產業體系、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充分的市場競爭,我國的新能源產業在蓬勃發展,產品性能和質量在不斷提升,逐步形成我國新的優勢產業。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佔全球比重超過60%,爲全球綠色發展貢獻了可持續的力量。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單晶硅、多晶硅等綠色產品產量快速增長,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綠色動能”。
第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進展。五年間,我國始終把就業作爲最大民生,堅持就業優先導向,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就業規模在持續擴大,民生保障紮實有力。普查結果顯示,2023年末,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4.2億人,比2018年末增長11.9%;其中第三產業就業人員的比重在穩步提升,從業人員增量最多的行業都來自於第三產業。還有一些與人民羣衆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像居民服務、文體娛樂等行業也在快速發展,更好地滿足了居民的生活需要,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質量。2023年末,全國共有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87.6萬個,比2018年末增長82.9%;共有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法人單位81.7萬個,增長了44.1%。
除此之外,五年間,我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全面放寬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發展的動力活力得到了進一步激發。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持之以恆、鍥而不捨、馳而不息。”康義表示,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高質量發展不動搖,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