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評論:歐盟限制中國電動汽車將加劇其化石能源依賴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 國家發展改革委6月15日刊發評論文章《歐盟限制中國電動汽車將加劇其化石能源依賴 勿貪一時之利阻礙綠色低碳轉型》,這是“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經濟全球化”系列評論之三。

歐盟爲眼前一時之利對中國電動汽車強加關稅,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徑,不僅阻礙全球綠色低碳轉型進程,也將對歐盟能源自主和經濟安全造成長遠不利影響。

保護主義令歐盟“綠色發展大旗”失色,破壞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信心。德國相關研究顯示,電動汽車行駛在全生命週期內累計碳排放較同級別柴油車低36%。2023年,在歐盟銷售的電動汽車中,約30萬輛產自中國,佔19.5%;按照每輛電動汽車每年可減碳約1.66噸估算,相當於中國電動汽車每年幫助歐盟減碳49.8萬噸。

歐盟一直以全球綠色轉型“先行者”自居,先後提出2030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較1990年水平至少減少55%、2035年起禁售燃油轎車和小型客貨車、2050年實現碳中和等目標,試圖開闢綠色發展新賽道,謀求在全球發展競爭中的新優勢。歐盟還以降低碳排放爲由,推出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對“碳泄漏”進口商品徵稅。但面對清潔低碳的中國電動汽車快速發展,又試圖通過關稅等保護主義手段限制公平競爭。如果歐盟執意對中國電動汽車強加關稅,將讓世界各國對歐盟“綠色發展”的誠意、成色產生強烈質疑,動搖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信心。正如英國《泰晤士報》、西班牙《起義報》等文章指出,歐盟一邊要求消費者轉向電動汽車,一邊卻又試圖阻止性價比高的電動汽車的供應,此舉荒謬可笑。

限制中國電動汽車將加劇化石能源依賴,不利於歐盟“能源自主”和經濟安全。歐盟長期以來高度依賴能源進口,其中天然氣、石油對外依存度均高於90%。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歐盟能源供給更加緊張,甚至高價購買美國天然氣,對其經濟發展、能源自主構成嚴峻挑戰。歐盟一些經濟學家指出,高昂的能源價格已使歐洲企業在全球市場上處於不利地位。德國大衆、巴斯夫等企業因爲歐洲能源價格高漲對外轉移產能。美國趁機出臺《通脹削減法案》等一系列保護主義補貼政策,進一步加劇歐盟產業外遷壓力。

德國相關數據平臺顯示,2022年歐洲電動汽車替代約61億升汽油,有利於減緩化石能源對外依賴。但歐盟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從2023年開始出現停滯,2024年下滑到不到20%,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令消費者滿意的產品。英國《金融時報》報道,2024年1—4月,在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開展反補貼調查的背景下,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在歐洲註冊量仍同比增長32%,反映出歐盟消費者對中國高質量電動車的青睞。在這種背景下,如果違背市場規律,無視廣大消費者權益,執意對中國電動汽車強加關稅,將大幅減少歐盟消費者的購車選擇,在高通脹壓力下進一步推高消費者購車成本,拖累歐盟新能源汽車普及進程,最終損害的還是歐盟自身的利益。

綠色低碳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不能一邊高舉綠色發展大旗,一邊大搞保護主義阻礙綠色發展。中國將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堅決反對歐盟保護主義行徑,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本國企業合法權益。(作者:國家發展改革委金軒)

編輯 陳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