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偶戲職人學校展首屆成果 北中南「偶遇」觀眾

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蝸牛、香菇靈活地動起來,及極富巧思手臂挖土機,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首屆「國際偶戲職人學校」,吸引臺、馬、港、泰等地學員參與,7月起北中南舉辦畢業發表巡演,期待與觀衆「偶遇」。

「國際偶戲職人學校」由臺灣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號召,匯聚國內當代偶戲專業菁英,共同會編出系統性的專業教材與師資,陪伴學員由淺入深的從身體準備,到學習操偶、制偶。2023年,獲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未來行動」計劃支持,以2年期學程培養當代偶戲專業人才。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團長鄭嘉音今天在記者會分享,偶戲是相當專門、得花時間專研的藝術,很開心首屆即吸引擁有不同背景的學員,包含美術、表演、劇本編撰等,讓彼此在學習過程有更多刺激交流。

學員組成來自世界各地,表演成果超越語言,特別的是能走上國際,今年10月學員作品就將參與印尼「紙月亮國際偶戲節」,她也期待能把大家的作品推向更多國際藝術節。

今年畢業作品有來自臺灣的戲劇工作者王華清「家有餓鼠」與劇本創作者郭品辰「施工中敬請期待」,香港專業制偶師周曉文「烏啄啄冒險樂園」,馬來西亞偶戲製作者湯貝爾「菇 FOR YOU」,泰國當代偶戲藝術家Sirikarn Bunjongtad「蝸牛」。

周曉文受訪分享,她原本在香港從事舞臺道具設計,慢慢接觸偶戲後,發現自己更喜歡偶在舞臺上的生命力,開始全心投注創作。她表示,臺灣有很多很棒的偶戲表演團隊,因此在知道有「國際偶戲職人學校」成立後便來臺參與。

第一屆國際偶戲職人學校畢業作品以「動態偶藝博物館」概念串聯,主題則爲「偶遇 偶與我」,將於13日在臺北偶戲館、20日在雲林布袋戲館及27日在高雄市皮影戲館演出。演出形式特別融入個場館空間特色,有專人以遊走式引導觀衆閱賞,期待讓觀衆在特殊定點「偶遇」職人們的趣味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