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正確理解ECFA 提前因應佈局

大陸宣佈中止ECFA早收清單中12項石化產品的關稅減讓,衝擊石化產業。圖/本報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近期公佈貿易壁壘調查結果,認定臺灣對大陸存在貿易壁壘,同時中止原本列入ECFA免關稅優惠的12項石化產品。

兩岸由於政治對立,所引發的貿易衝突,現已升級成危機。蔡政府表示,這些項目只佔總出口很小比率,對臺灣影響不大。這對於傳統產業,特別是石化、紡織、機械等業者來說,相當不公平。因爲對這些個別產業而言,受創相當嚴重,連石化龍頭臺塑也無法承受,要求政府和對岸儘快協商、解決問題。

大陸公佈ECFA臺灣貿易壁壘調查結果,乃系統性針對臺灣選舉可能發展情況,所祭出的經濟手段。工總理事長苗豐強呼籲,政府應坐下來談,找出問題所在。但這是無解題,如同以哈戰爭,特別是民進黨當選情況下。企業必須瞭解國際地緣政治現實,進行兩岸關係沙盤推演,正確理解大陸想法,預做因應,有以下幾個重點:

■ECFA是政治問題,更壞的情況恐在後頭

第一、ECFA政策本質在於政治,並非單純經濟。兩岸經濟量體並不對等,大陸其實不在乎臺灣市場、也同意讓利,但無法忍受民進黨政府經濟上維持兩岸交流,政治上走向獨立的兩面作爲。大陸操作ECFA議題,前提是「九二共識」;根據目前選舉情勢,企業唯有加速規劃全球佈局,更壞的狀況還在後頭!

第二、「去風險化」是全球共識,也是現在進行式。全世界國家,儘管政治上對中國有諸多批評,但沒有人敢「脫鉤」,僅強調「去風險化」、集中特定領域,其餘產業維持現狀甚至擴大交流,類似「小院高牆」策略。民進黨號稱無意和中國脫鉤,但彼此沒有對話,只有隔空喊話,走向徹底脫鉤,企業風險急遽升高。

第三、中國大陸操作ECFA,兼具「戰略」與「戰術」。這次貿易壁壘調查,臺灣希望訴諸WTO,但大陸置之不理,強調純屬兩岸事務,而且抗議源自大陸國企,因此算經濟行爲,與政治無關。

大陸選擇性縮小打擊面,精準選擇對象,成功對臺灣傳遞重大訊息,但並非無目標性全面制裁。選擇石化產業開刀,因爲金額夠大,直接影響行業龍頭臺塑集團。接下來再針對紡織、機械等產業,均可達到類似效果。政府表示ECFA項目佔臺灣整體出口全額很小,是相當不負責任的說法,證明近年重科技、輕傳產及服務業的傾向。

第四、ECFA議題將影響臺灣經濟「區域化」佈局。在「去全球化」潮流下,「區域化」成爲主流趨勢。臺灣和中國大陸都申請加入CPTPP,兩岸經貿正常往來,是加入CPTPP前提。中國大陸操作ECFA議題另一個目的,是讓國際社會理解,臺灣過去並未遵守國際貿易互惠原則。

大陸對臺策略正在轉變,從過去「攻臺」和「惠臺」,逐漸轉移到「窮臺」和「困臺」。ECFA操作很明顯是屬於後兩者,未來會更普遍。這不僅對臺灣某些產業會造成衝擊,對於臺灣加入區域性經貿組織也有影響,可謂一石二鳥。政府除了指責中共陰謀外,並無具體應對作爲,企業面臨情勢將更險峻。

過去不管裴洛西來訪、美國軍售,或是立陶宛挺臺,大陸都激烈抗議,反而在國際上引起對中共批評反效果,導致更多友邦支持臺灣。但這次ECFA事件,不見有任何國家站出來爲臺灣發聲,誰比較有理?一目瞭然。

■大陸加大開放力度,兩岸唯有談判一途

第五、大陸正走向全方位高水平開放。最近習近平視察上海,國務院發佈上海自貿區「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同以往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相比,「制度型開放」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開放,符合國際經貿合作規則。臺灣在探討ECFA對策時,必須瞭解大陸制度型開放的背景與走向。

近期大陸經濟不佳,吸引外資成爲重點,市場開放力度更大。由這點來看,中國完全可以向全世界證明,正走向全面開放市場。相較於臺灣,即使在大陸片面讓利情況下,仍極力封鎖大陸產品進口。因此,大陸可以理直氣壯提出證據,作爲其加入CPTPP有力支持。

臺灣政府近年積極分散市場,固然是正確的方向,但並沒有處理及解決兩岸貿易問題。兩岸未來貿易絕不可能降到零,如果臺灣覺得大陸只有ECFA可以些微影響臺灣,不願意認真談判,恐怕未來還有更大的危機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