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離岸風電關鍵時刻

圖/業者提供

臺灣是海洋國家,筆者以推動臺灣海洋工程產業爲畢生職志,積極參與離岸風電發展至今已近20年,故對近期離岸風電產業所遭逢的困境頗有感觸。再生能源開發成果事關臺灣企業之國際競爭力,以下提供幾點觀察與建議,期盼離岸風電發展能挺過逆風、永續發展。

在政策穩健推動下,臺灣離岸風電起步雖較歐美晚,卻能急起直追,據經濟部統計,截至去年已完成283座風機、2.25GW建置量,值得肯定。都說龍年遇水則發,上一個龍年政府公佈「風力發電離岸系統示範獎勵辦法」,正式啓動第一階段離岸風電開發。海洋風場及臺電一期分別於2019年、2020年完工並聯,驗證法規及基礎建設可行性,奠定臺灣離岸風電發展基礎。

爲使離岸風電產業更具永續發展性,2018年啓動之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開發以產業關聯政策爲指引,分階段導入國產化要求,成功創造出亞太絕無僅有的本土供應鏈,是臺灣發展離岸風電的命脈與優勢。目前海能、大彰化風場在克服疫情延誤後陸續完工,今年也將見到彰芳西島、中能等計劃完工,海龍及臺電二期之供應鏈生產也在積極進行中。

■開發商凍結采購,本土供應鏈恐斷炊

然而,在看似繁盛的背後,供應鏈重大危機已然浮現。2022年底區塊開發3-1期完成選商後,2023年便傳出因企業購售電合約(CPPA)談不下來,巨大財務壓力導致開發不得不喊停,許多開發商選擇凍結采購作業。筆者獲悉供應鏈消息,3-1期風場實際下單採購的開發商只有一家,等於供應商做完第二階段計劃後訂單就斷炊,例如高雄興達海基(與洲巨風電、俊鼎機械組成南方聯盟)自中能風場以後已沒有任何水下基礎訂單,本土供應鏈正面臨斷鏈的重大危機!

到底3-1期本土採購在哪裡?開發商向來爲了如期併網分秒必爭,爲何現在寧願冒着巨大的時間成本而遲遲不肯下單?想像恐怕也非開發商願意。

自疫情攪局、俄烏開戰以來,國際原物料價格節節上升,供應鏈亦面臨巨大成本壓力與投資風險,例如離岸風機供應商便面臨鉅額虧損,必須調高報價以求生存。而全球利率上升也使離岸風場融資成本高漲,融資方更趨保守。

■風場開發成本暴增,財源CPPA又談不攏

兩個因素加起來導致全球離岸風場開發成本暴增,英國2023年離岸風電招標竟無人投標,即顯示全球開發商正飽受開發成本增加之苦。

區塊開發與過去有一個明顯不同之處,就是風場不再享有躉購費率支持,需仰賴CPPA來支撐財務。開發成本增加無疑擡升CPPA價格,造成與購電方預期電價產生落差,導致協商陷入僵局。CPPA遲遲談不攏,代表專案沒有收益來源,專案融資怎還走得下去?銀行怎敢借錢蓋風場?眼看資金快要燒完,可以想像某些開發商不得不暫緩推進專案,甚至暫停所有采購,其後果就是併網期程的延遲。

目前已有多家3-1期開發商(已簽訂行政契約)提出展延併網的需求,一旦展延,勢必對既有併網期程規劃產生衝擊。據筆者瞭解,數個3-1期風場都需展延至2028年併網,加上3-2期風場既定併網時間也在2028與2029年,可預見屆時港埠碼頭設施、工作船需求期程全部會撞在一起,產生排擠效應。

不僅基礎建設量能被打亂,供應鏈先經歷了可能斷鏈的磨難,又突然面臨2028、2029年併網風場的交貨潮,如何在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因應訂單量的上沖下洗,對於甫建立的供應鏈絕對是嚴峻的考驗與風險。

綜上所述,臺灣離岸風電正面臨嚴峻挑戰,開發商與供應商都在咬牙力撐。所幸全球離岸風電產業在歷經亂流後可預期逐漸回穩,且離岸風電仍是臺灣綠電需求最有力的解方。

■政府宜滾動式檢討並評估展延3-2期時程

有鑑於3-1期所面臨之挑戰與後續開發環環相扣,筆者建議政府考量現況,滾動式檢討並評估適度展延3-2期時程可能性,以務實作法協助解決3-1期挑戰,方能爲區塊開發後續階段排除路障,創造更健全的開發環境。

筆者見證臺灣離岸風電從無到有,歷經多次重大挑戰,都在政府及產業攜手下度過,相信危機也是轉機,在此關鍵時刻,政府宜聽取整合產業與公協會意見,及時提供政策支持,相信離岸風電產業必能挺過最艱辛的時刻,開創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