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策站》推測何時武統—不該錯把目標當指標(烏凌翔)
去年裴洛西訪臺期間中共在福建沿海進行遠程火箭彈演習,包括CL-191與PHL-03兩種型號,各發射了20與34枚。(圖/東部戰區)
隨着美、中關係緊張,一大票學者專家紛紛猜測中共何時可能發動武統臺灣的「特殊軍事行動」,爲了不浪費篇幅,這兒就不一一列舉了,但是本文提出一個審閱此類「高見」的判準:有沒有提出客觀的指標?抑或只是依據假想敵方的主觀目標?
指標與目標,有何差異?以下以一個常常被提出的「年分」—2027爲例來說明。
2027年被許多人視爲解放軍可能武統臺灣的年分,主要是因爲中共在2020年10月召開了「19屆五中全會」,會中討論了中國的「第十四個五年規畫」和「2035年遠景目標」,發佈的公報中有「確保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的文字。
「百年」這個概念對中國人來說,很有歷史文化感。去年11月剛過世的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早在1997年9月的中共十五大報告內,就提出過「兩個一百年」的說法。其中2021年是建黨百年,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49年是建國百年,目標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當時還沒有把建軍百年列爲奮鬥目標。
注意,這些特殊年分數字代表的都是國家目標-主要不外乎富強,而強國的最大特徵就是軍力強大,所以在這三大年分目標的內容中,都有建軍、強軍、與國防現代化等重點。除了2027年本身就是建軍目標,2035包含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2049則包含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以上合稱爲「3步走」戰略。
有沒有覺得有些空泛?確實,但是有其必要性。一來,目標簡潔有力,雖然聽起來像口號,但有利記憶宣傳;更重要的是,目標若是訂的太明確,就無法與時俱進,因爲科技推進速度太快了,國家權力要素的內涵也隨之快速改變。
譬如,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時提出的2027的建軍目標是「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戰略能力有大的提升」,沒想到2020年底發現「人工智慧
(AI)在軍事科技化中的重要性,已超越所謂信息化,必須修正2027的軍事現代化目標,加入「軍事科技智能化」。
以上都是中方訂出的國家發展目標,昭告天下後,美方當然看得清楚,白宮去年10月發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美國國防部緊接着在11月下旬,發佈了《中國軍力報告》,都引述了這些「年分目標」,甚至2027目標被研判爲-如果中國屆時能實現-解放軍將具備足夠能力武統臺灣。
此類把對手的富強目標視爲可能採取行動目標的研判,就料敵從寬的角度而言,也不能說錯,但是聞者若因而忐忑不安,則大可不必。理由很簡單,中國若要跨海攻臺,必然需要大舉備戰,會有很多可觀察的跡象出現,就是所謂的指標。
美國情報界對於中共可能發動武統臺灣之戰,早有深入研究,也定出許多指標,譬如去年10月,美國CIA退休分析師John Culver公開發表一篇文章〈我們如何得知中國何時準備侵臺?〉(How We Would Know When China Is Preparing to Invade Taiwan?),其中就列舉甚多指標,包括:中國是否大量儲備緊急用品,包括外傷藥品、醫院牀位、輸血用血庫?減少糧食、原油產品、稀土出口?解放軍是否開始徵用民用運輸舟船?甚至菁英階層與戰爭必須人員被限制出境?
當然,以上這些指標都很明顯,不過也有不那麼明顯,卻真是備戰的指標。譬如,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年8月通過新修訂的《兵役法》,然後去年底最後一天又通過《預備役人員法》都影響重大,因爲提供了開戰爭時動員後備人力的法律依據,不過臺灣好像沒有媒體報導。
最後還有一點,權力轉移學者A.F.K. Organski 等人在1981年出版了名著《戰爭帳本》(The War Ledger),說明了是否開戰是要精打細算的;更重要的是,參戰方的實力消長也是相對的。中共訂定了國防建軍到2027年要智能化,如何纔算達成這個目標,是要跟假想敵美軍、甚至日軍比較的,如果自己達到相當於10歲小孩的智慧,對方卻如同20歲的成人,絕不能說是已達成「智能化」的目標了;反之亦然。美、中兩國對於彼此的相對軍力研判,可是一刻都沒放鬆過。
戰爭,理智的人都不樂見,想要預判,也是常情,不論依據短期明顯或長期隱晦的指標,都好,就是不能憑空臆測,或是錯把對方的目標認定爲指標,否則很可能是別有用心,我們都不要輕信,常常自己嚇自己。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