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圳新面貌 羅東十六份排水獲新生
宜蘭縣政府水資處將「十六份排水」重新整治,並納入生態觀光、歷史文化等元素,讓「十六份排水」展現出新的美麗風貌。(宜蘭縣政府提供/胡健森宜蘭傳真)
早年陸運交通不發達,貨物運輸十分仰賴水運交通,但隨着時代變遷,這些水運交通早已沒落荒蕪,宜蘭縣政府將清朝時代、如今羅東、冬山地區重要的「十六份排水」重新整治,不僅讓十六份排水從荒煙蔓草中再度露面,還能讓民衆遊客搭乘「鴨母船」來一趟親水的體驗,緬懷早年先人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位於宜蘭縣羅東、冬山地區的「十六份排水」,早年是地方上重要的河道交通運輸系統,前身是清朝時代的「十六份大港」,河道約5至6米寬,沿途設有簡單的碼頭貨運以及用來囤積食鹽的倉庫,相當熱鬧繁華,隨着陸路交通逐漸發達,這條水路運輸系統漸失功能且荒廢,珍貴的人文歷史就此遺落不僅可惜,還有潛在的水患問題。
宜蘭縣政府水利資源處向中央爭取前瞻水環境計劃經費補助,除將「十六份排水」重新整治,減少水患的發生機率,同時一併改善整體的水環境、另納入生態觀光、歷史文化等元素,讓「十六份排水」以迷人風貌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
此次的整治工程一併完成了2座親水平臺、1座自行車橋以及堤岸空間改善,新設的親水平臺就位於十六份鹽館遺址旁,如今的親水平臺早已脫離當年的運鹽任務,搖身一變成爲水環境巡守隊停駐竹筏,辦理水面環境整理的重要據點。
水資處表示,民衆可透過搭乘傳統的「鴨母船」來親近河岸,並且藉由親身體驗重新思考「十六份排水」的價值,行船體驗活動只是一個素材,期許在未來能夠激發出十六份排水發展上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