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科學的非遺價值評估體系
常月紅
非遺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活態體現,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繁榮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資源。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浪潮下,非遺保護需向科學化、系統化保護升級,當下急需構建科學的非遺價值評估體系。
非遺承載了深厚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蘊含着多重價值。其中文化價值是其核心,例如京劇和崑曲以其卓越的藝術表現力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追求與精神氣度,彰顯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非遺的社會價值體現在其可以通過傳統節慶和民俗活動增強社會凝聚力,就像春節和端午節不僅是文化符號,也是情感聯結的紐帶。非遺的經濟價值體現在對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顯著作用。例如山東淄博的琉璃燒製技藝通過市場推廣,不僅實現了出口量的突破,還帶動地方旅遊業成爲經濟振興的重要動力。在教育方面,非遺是培養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載體。河南洛陽的“非遺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爲非遺技藝的傳承注入了新活力。此外,非遺在科技創新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視的潛力和價值。
非遺的多維價值既相互獨立,又彼此交織,並隨着時間、空間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動態演進,這就需要一套科學的評估體系。現代科技爲非遺價值的科學評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藉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非遺項目進行多維度分析,實現實時監測與動態調整。例如可以利用數據分析預測某項非遺的瀕危程度,爲搶救性保護制定精準策略;還能通過市場趨勢分析,識別具有發展潛力的項目,推動其與現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科學評估體系不僅提升了非遺保護的效率,還爲精準施策和創新發展提供了科學支撐。近年來,中國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傳承人扶持、推動數字化記錄和教育傳播等,初步形成了一套較爲系統的非遺保護體系和發展機制。以此爲基礎,筆者認爲,可以構建一套以科學評估爲核心、精準施策爲路徑、創新發展爲目標的中國特色非遺精準保護方案。這一方案主要包括以下要點:
通過完善政策法規,實現政策引領,同時,將非遺保護與國家發展目標精準對接,確保方向明確、重點突出。例如雲南楚雄的彝繡和陝西寧強的羌編就在實現文化傳承的基礎上,通過產業化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提升了地方經濟活力。
立足豐富資源,進行精準識別和個性化施策。可依託全國統一的動態非遺數據庫,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全面分析非遺項目的多維價值及其傳承狀態,動態評估保護優先級和發展方向,針對不同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具體需求,提出個性化保護策略。
因地制宜,分項施策,重視區域性保護。同一非遺項目在不同地區的歷史背景、傳承方式和文化意義往往存在差異。因此,保護工作必須尊重地方文化生態,結合地域特色制定針對性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分項施策。以茶文化爲例,福建的茶文化以烏龍茶製作和“工夫茶”傳統爲代表,注重技藝與茶藝的結合;雲南的茶文化以普洱茶爲核心,依託古茶樹生態系統,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基於此,福建可側重保護傳統制茶技藝和茶種資源,雲南更注重普洱茶的產地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
靈活政策引導,支持傳承人蔘與瀕危項目的保護。通過引導傳承人拓展技藝範圍,鼓勵他們學習並掌握同類別相近的瀕危項目技藝,填補傳承空白,保障瀕危項目的延續性和活態發展。可突破傳統“一人一項目”的模式限制,在必要時通過靈活政策爲傳承人提供專項培訓、資源支持和激勵保障,以確保傳承人蔘與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和傳承質量。
制定非遺數字化標準體系,精準提升數字化保護質量。可通過建立數字化標準體系,明確技術規範,確保數字化成果能夠真實展現非遺原貌,尊重文化多樣性和原真性,避免因標準化處理導致文化同質化。同時,強調數字化過程中的社區參與和傳承人合作,尊重其文化表達方式,確保數字化保護與非遺的活態傳承相輔相成。
(作者系華夏文化促進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