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外銷訂單「連八紅」的喜與憂
受惠AI需求強勁,10月外銷訂單金額達到554.5億美元,呈連續八個月正成長,加上第四季受到傳統消費新品備貨熱潮接單效應加持,今年全年臺灣外銷訂單將會擺脫2023年負成長轉爲正成長格局。圖/本報資料照片
由於人工智慧(AI)需求強勁,10月外銷訂單金額達到554.5億美元、年增4.9%,呈現持續八個月正成長;累計今年前十個月外銷訂單共計4,843.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8%,加上第四季受到傳統消費新品備貨熱潮接單效應加持,今年全年臺灣外銷訂單將會擺脫2023年負成長轉爲正成長格局。
今年外銷訂單「連八紅」格局,與國發會日前公佈的9月景氣領先、同時指標分別持續11個月、17個月上升對照,顯示臺灣對外貿易在AI、高效運算和雲端產業加持下,仍呈現着榮景。不過,此一榮景背後卻藏着隱憂,此從9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劇降5分至34分,創下今年3月以來新低,即可見一斑。
此意味着,臺灣出口貿易結構受到美中貿易爭端延燒、新冠疫情干擾,以及地緣關係升溫、區域軍事衝突等因素波及,近年以來正面對着「產業傾斜」及「政治風險」危機,其對出口貿易的可能影響,不容小覷。
先從「產業傾斜」來說,依據主計總處統計分析顯示,國內傳統相關產業出口佔整體出口的比重從2014年的6成,逐年下降至2020年的5成以下,至2023年更已不及4成。反觀資訊、通信及電子產業則是從2014年的4成,隨着物聯網、高效能運算、AI應用崛起,造成全球晶片需求大增,逐年上升爲2020年的突破5成,至2023年超過6成,十年之間佔比反轉,說明臺灣出口產業結構呈現嚴重傾斜發展。
無庸置疑,石化、機械、紡織及食品等傳統產業對內在無法與資訊、通信及電子等產業競逐人才、土地、租稅等資源下,導致成長受阻。至於對外則是在臺灣加入區域經濟組織不易,以及自由貿易協議(FTA)缺乏下,面對新興國家崛起,憑藉其成本優勢從事規模生產,使得臺灣業者競爭力大受影響。尤其是在幾個大型區域經濟組織先後生效實施之後,臺灣傳產業出口衰退趨勢更爲明顯。
再就「政治風險」而言,明年元月川普重回白宮之後,提高關稅將會是確定的貿易政策,我們可以預估川普政府對中國的戰略競爭,不論貿易或是科技議題,並非透過「去風險化」或「有限脫鉤」作法,而是採取更直接和強硬的激烈手段,這些包括:推動更高幅度關稅及更大規模圍堵進行「切割」或「脫鉤」。
也就是說,川普誓言對來自中國進口的產品加徵至少60%關稅之外,認爲美國持續科技領先優勢,是抑制中國競爭威脅的重要工具。因此,川普執政之後對中國科技的抑制,包括:半導體、量子計算、AI、5G/6G通信等關鍵科技領域,恐將透過單邊「監管」措施,甚至直接採取貿易制裁。果真如此,臺灣、南韓等美國「盟國」首當其衝;其中,高階晶片極有可能在美國主張「國家安全」要求下被迫遷移美國設廠生產。
很顯然地,面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興起、中國持續透過出口緩和過剩產能政策之下,臺灣除了科技產業因應美國「抗中」戰略升級所延伸的風險之外,傳統產業則將迎來更嚴峻的國際環境。此外,加上臺灣在短期內都難以簽署FTA或加入大型區域經濟組織,以及在新冠議情緩和後,各國積極重組供應體系過程不易切入,此時政府將核心致力五大信賴產業的規劃、綠能產業的推動、產創條例的挹注之同時,應該針對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投入更多資源,積極協助傳統產業脫離困境。
展望未來,在川普「單邊主義」、以美國利益優先爲前提政策下,美國已逐漸捨棄過去倡議的自由開放思維,轉爲擁抱保護主義;尤其在美中兩國經濟對抗不斷升溫陰霾下,未來恐讓各國貿易提高「逆自由化」措施,最後導致全球貿易朝向保護主義。國際貨幣基金(IMF)甚至預估,如果美中兩國貿易分歧無法消弭,極有可能讓各國經濟造成的損失,將會相當於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7%。這些風險對臺灣經濟的影響不容輕忽,必須未雨綢繆、審慎加以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