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臺灣加入WTO過程,反思加入CPTPP
工商社論
繼中國大陸於中秋節之前申請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我國於日前也遞件申請加入該組織,如同所有的區域貿易協定,加入之後是有權利與義務的,雖然加入之後,有更大的市場供我馳騁,但相對的我們也得做更大幅的開放,絕大多數產品的關稅也得調降至零。
如同1990年代我國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自入會申請於1992年獲受理之後,與美、歐、日等26個會員歷經10年談判,並召開11次工作小組會議,入會案才得以於2001年杜哈部長會議獲得通過,於次年成爲會員。未來加入CPTPP也得經過同樣的艱辛歷程。
WTO的前身是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昔日談判官員常說GATT 就是 Give and Take 的過程,你得開放市場、給出去,然後才能得到人家開放市場的好處。然而,給出去的人與分享自由貿易好處的人,往往是兩班人,自由化固然讓出口廠商獲得更大的市場,卻也使得以內需爲主的農業、服務業面臨外來競爭,也正由於受益者與受害者不同,遂經常引來紛爭。
猶記得1997年全臺1500多位農民北上國貿局抗議,農民們深懼政府爲加入WTO而對農產品做出更大的開放與降稅,他們說:「三月份爆發口蹄疫已使臺灣養豬事業很慘了,若在WTO談判中再依美方要求把豬肉、雜碎全面開放,並且關稅調降至15%,那麼養豬業只有死路一條。」那些年,在報紙上時而看到「棄米保豬」、時而看到「棄車保米」,如何調和各方利益,又滿足美、歐的要求,在在是個難題。
尤有甚者,在談判過程中,爲讓這26國儘速與我方達成協議,我們得私下給些好處,於是先開放一年若干配額的小汽車讓部分國家進口(因爲過去我國汽車進口有地區限制),不料,其他國家風聞此事也要求比照辦理,甚至已簽署協議的國家也回過頭來要求重新談判,這類入會前的開放措施被稱爲頭期款(downpayment),頗爲傳神。
各國依自己所需,紛紛來要頭期款,泰國、波蘭、馬來西亞要的是小汽車進口配額,美國要的是農產品,在我國答應美國之後,加拿大、紐西蘭及澳洲同樣要求比照辦理,會還沒入成,頭期款已付了不少,外來的壓力,輿論的批判,內外交迫之情,左右爲難之境,不言可喻。
臺灣當年面對的另一個難題是兩岸前後申請入會,如同現在加入CPTPP一樣,兩岸的情結在當時同樣存在,惟當年我方思考的是如何不受大陸影響而順利入會,在國際上密切關注大陸入會案的進展,適時與各國代表交換意見,以維護我方權益,官方發言始終冷靜而有謀略。
當年兩岸入會案雖處於競爭,但沒有太多風波,1999年WTO於西雅圖召開部長會議,兩岸入會已進入關鍵時刻,大陸駐美大使李肇星面對臺灣媒體表示:「中方未來不但不會杯葛臺灣入會案,反而希望臺灣儘早入會,但臺灣總得在中國大陸後面入會。」所謂的「後面」是指多久?李肇星說:「只要在後面就可以了,時間長短不是問題。」隨後入會案確實如此,兩岸順利於2001年底一前一後加入WTO,中間剛好差了一天。
當時臺灣入會名稱也是各方關切的焦點,各界憂心我們的「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會被冠上「中國」二字,當年出席西雅圖部長會議的大陸外經貿部長石廣生表示,中方對於「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沒有異議、可以接受。2001年亞太經合會(APEC)於上海舉行貿易部長會議時,石廣生與我經濟部長林信義會面時,也以林部長稱呼,在這個互相尊重的氣氛下,臺灣入會案未生波折,兩岸互蒙其利。
反觀近日有關CPTPP的進展,令人歎爲觀止,對於大陸於9月16日申請加入,我方官員的反應竟是感到很突然,並表示大陸現行體制離CPTPP的高標準還有一段距離,我政府高層如此不友善的反應自然激怒了中方,隨後9月22日臺灣遞件申請加入CPTPP,大陸外交部也公開表示:「堅決反對臺灣加入任何官方性質的協定或組織。」
事情的演變還不只如此,面對大陸的迴應,我外交部又發佈新聞稿反擊,其文如下:「中國政府只想在國際社會霸凌臺灣的做法,就是兩岸敵意升高的元兇,中國政府應該深切自省,切勿再與臺灣人民爲敵。」
從1990年代我國申請入會,歷經200場談判,對外與美、歐協商,與大陸折衝,對內與農民、產業界共商大計,取捨之間,應對之間,稍有不慎,內外交迫,前功盡棄矣,所幸當年談判官員帷幄運籌,着眼大局,才能順利入會。如今,我們連入會(CPTPP)案都還沒被受理,兩岸氣氛便已如此箭拔弩張,接下去的發展已難令人樂觀。
我們認爲,執政當局該學學1990年代的官員,如何在國際場合折衝樽俎,如何把自由化對農業、服務業衝擊降到最低,纔是正辦,逞口舌之能是無濟於事的,孟子曰:「惟仁者爲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爲能以小事大。」大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