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脊樑 | 王淦昌:以身許國,鑄核爲盾

編者按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是中國首個以科學家羣體爲主題的大型綜合博物館,集“採集、館藏、研究、展示、教育、宣傳”功能爲一體,旨在展示中國科學家形象、弘揚科學家精神。

王淦昌,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獲得者。他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也是中國核武器研發的奠基人,在中國爆震、高能炸藥和脈衝技術等領域作出了巨大貢獻。

王淦昌

圖片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刻苦求學,追求卓越

1994年12月15日,王淦昌在家中

圖片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1907年,王淦昌出生於江蘇常熟的一個小村莊。他17歲考入了清華大學的物理系,成爲第一屆清華大學的學生。在清華園的4年,王淦昌對近代物理學和物理學實驗技術展開研究,在物理學家吳有訓的指導下,王淦昌完成了中國第一篇有關大氣放射性實驗研究的論文《清華園周圍氡氣(一種惰性氣體,具有放射性)的強度及每天的變化》。

1930年,王淦昌考取了江蘇省官費留學生,前往德國的柏林大學求學。在德國讀書期間,他輾轉於諸多歐洲著名的科學中心進行學術訪問。1932年,王淦昌成功獲得了博士學位。

熱心辦學,自立自強

1934年,王淦昌回國後進入山東大學物理系執教,主要教授基礎物理學相關知識。在課堂上,王淦昌沒有死板講授書面內容,而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因此獲得了許多同學的喜愛。那時候的中國物資匱乏,王淦昌還會帶着學生動手製作教學用具,培養大家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王淦昌在大學執教20餘年,爲國家培育了一大批物理學人才,鄧稼先、于敏等物理學家都曾是他的學生。在他的積極推動下,山東大學成功建立了近代物理學實驗室。不僅如此,王淦昌還十分關注家鄉的教育情況。1946年春,王淦昌回江蘇老家探親,在得知常熟縣楓塘灣的小學因沒有經費而停辦後,立即給學校捐款,協助辦學。

72歲入黨,

一生投身科學事業

王淦昌寫給杜祥琬的信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

1979年,在北京郊區原子能研究所一座靜謐的大樓裡,所長辦公室黨支部召開支部大會,討論著名核物理學家王淦昌的入黨申請。最終,參會的21名黨員一致通過。王淦昌在72歲高齡之際,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沒有共產黨的堅強領導,要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是不可能的。”他激動地說。

聽到這個好消息,杜祥琬寫信給他表示祝賀。5天后,王淦昌回信說,“其實這事我早應該奮鬥爭取,以自己努力不足,以致拖到現在,非常慚愧。希望你和同志們多多幫助,俾能對黨和人民做出應做的事”“毛劍琴同志已去倫敦大學進修,聞之不勝欣喜,望她能抓緊時間多學多做,早日歸國,爲祖國做出大的貢獻。”

攀科學高峰,上物理“戰場”

20世紀50年代,王淦昌等科學家在雲南昆明東川一座3200米的山峰上,建起了中國第一個宇宙線實驗室——落雪站。在這個實驗室,他們發現了一系列奇異粒子,使得中國宇宙線的研究躋身世界前列。1956年9月,王淦昌作爲中國代表,前往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基本粒子。在該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間,王淦昌領導的小組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

1961年4月3日,王淦昌接到秘密任務,參與中國原子彈的研製工作,此時他已年過半百。臨危受命,他毫不遲疑:“我願以身許國!”毅然放棄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投入到全新的核領域中。從此之後,他化名“王京”,默默爲中國核事業奮鬥十餘載。他指導設計原子彈的實驗元件,很快便掌握了原子彈內爆的關鍵技術和實驗手段。原子彈成功爆炸後,王淦昌又馬上參與到氫彈關鍵技術的攻關工作中去。他用一生踐行了“以身許國”的誓言。

他把畢生的智慧都給了中國科學事業,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新徵程上,正涌現出越來越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真情迴應時代脈搏。當代青年應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徵程上書寫壯麗的青春篇章。

我們將陸續發佈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相關活動內容,敬請期待,歡迎參觀!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辰東路、國家科技傳播中心內

素材綜合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編輯/段陽陽

現訂購2024年

只需2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