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改革開放)——從文化惠民看新時代改革開放
(原標題: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改革開放)——從文化惠民看新時代改革開放)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軟實力。”“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今天的中國,文化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錦繡河山,書香濃濃;各地博物館、文化館、文化遺址等人潮涌動,“文化遊”廣受青睞;各具特色的文化惠民活動,爲人們送上繽紛文化佳宴……更豐富的文化活動、高品質的文化供給,不斷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形成
2012年,浙江省第一家農村文化禮堂在杭州市臨安區上田村建成。2013年,浙江省啓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2023年,近2萬個農村文化禮堂廣佈之江大地。“多看名角,少些口角。”羣衆讚不絕口。
一個省的文化設施建設“進度表”,映射着公共文化服務的提檔升級。
“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黨的十八大以來,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形成,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深入實施。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綜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館免費開放;農家書屋、社區書房、文化驛站等打通文化惠民“最後一公里”;國家公共文化雲平臺、數字圖書館、“雲端博物館”等讓城鄉羣衆共享文化之美……廣大羣衆享受到更加充實、更爲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供需對接機制”“訂單式服務”,是各地公共文化服務創新舉措的關鍵詞。
一張卡,能帶動創造多少票房?
天津“文惠卡”給出了答案:9年,4.65億元。
“辦卡100元,政府補貼400元。有了這張卡,有演出就更愛看了!”天津“文惠卡”的首位辦理者盛潤澤說。2015年,天津首次推出“文惠卡”,更優惠的票價讓觀衆有了更多選擇。
“家門口的文化生活,越來越有看頭”,是羣衆反饋最多的評價。
一元錢,可以擁有怎樣的文化體驗?
在陝西省渭南市,一元錢可以欣賞一場秦腔大戲。自2007年以來,渭南市以“政府扶持、企業聯姻、劇團服務、百姓受惠”的運行機制,持續開展“一元劇場”文化惠民活動。劇團與觀衆的熱情“雙向奔赴”,資深戲迷們直呼“嘹得很!”
一朵“雲”,能承載什麼文化資源?
國家圖書館與相關機構合作,開發《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故宮博物院推出故宮“數字文物庫”,文物總數已超10萬件……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數字化賦能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供給。
…………
一幅流光溢彩的中華文化全景圖徐徐展開。
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
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阿拉善盟。大漠夕照,牧民圍坐一圈,演員翩翩起舞,馬頭琴樂聲悠揚……阿拉善盟烏蘭牧騎隊員布日德至今還記得一位老牧民見到他們的第一句話:“你們來了,就像乾旱的草場迎來了雨。”
天當幕布地爲臺,生活成舞亦入曲,烏蘭牧騎總是迎着朝陽又出發,把好作品送到農牧民身邊。
文化如水,浸潤無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
兩分鐘,5場演出票全部售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經典話劇《茶館》魅力不減。演員濮存昕回憶,1992年老一輩藝術家演《茶館》時,他是羣衆演員。在他看來,有些東西始終沒變,“舞臺演出要和觀衆見面,演員的精氣神兒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怠慢”。
“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爲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
新時代,14億多中國人民上演着波瀾壯闊的活劇,構成了氣象萬千的生活景象。
紮根人民,接通了文藝的源頭活水。
文藝演出《偉大征程》奏響時代強音,電視劇《山海情》引發收視熱潮,電影《長津湖》刷新我國電影票房紀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廣大文藝工作者努力登高原、攀高峰,創作出一大批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深入生活,讓文藝的百花園爲人民綻放。
每年下鄉演出100多場,海南定安縣瓊劇團在服務基層的過程中,守護傳承瓊劇這一有着近400年曆史的藝術。6月、7月演出,常有演員中暑、暈倒,爲了不影響整臺演出,演員們在後臺短暫休息後,再咬緊牙關,把戲演完。令他們欣慰的是:“現在下鄉演出,年輕觀衆漸漸多了起來。”
實踐證明,文化精品有品位,更有市場。目前,我國已成爲圖書、電視劇、動漫等領域生產大國,數字文化產業成爲激發消費潛力“新引擎”,電影市場規模屢創新高。
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了文化創造力。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的第一個專項小組改革方案,爲文化改革發展謀篇佈局;《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對文化傳承發展進行部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關於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實施意見》等出臺,激勵出人才、出精品。
“無論改什麼、怎麼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
向着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着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文化惠民沒有終點,深化改革永無止境。
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現代化道路中厚植人文底色,在人文與經濟的良性互動中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讓羣衆唱主角,澎湃改革活力——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堅持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
貴州黔東南,臺江“村BA”、榕江“村超”,羣衆做主創、羣衆當主角、羣衆來主推。村級賽事“耍”到羣衆的心坎裡,農趣農味“跑”出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賽道。
廣袤山鄉,活力滿滿。“四季村晚”、廣場舞展演、“大家唱”羣衆歌詠等羣衆文化活動紅紅火火,羣衆文藝團隊建設持續加強,更多“小而美”的演藝新空間提供更多元的文化選擇。
激活文化潛能,融合詩與遠方——
“把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轉化爲旅遊業的持久魅力”。
2018年,新組建文化和旅遊部,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遊資源開發。富有文化內涵的旅遊新業態快速發展。
因一臺劇,赴一座城。武夷山麓,《印象大紅袍》演出“飲罷方舟去,茶煙嫋細香”的意蘊;驪山腳下,《長恨歌》展現千門萬戶、千歌萬舞的大唐風華……近年來,旅遊演藝日漸成爲各地的“新名片”,旅遊成爲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
堅持守正創新,賡續歷史文脈——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走進“數字敦煌沉浸展館”,戴上虛擬現實設備,1400多年前的壁畫世界栩栩如生。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重煥榮光的敦煌有讀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細節。
越來越多中國人在歷史源流中守望文化鄉愁,在時代氣韻裡堅定文化自信。
整體保護,活態傳承,讓文化遺產走進當下生活;建設五大國家文化公園,在“見物見人”中讀懂中華文明;新技術新方式新理念,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中華文脈綿延勃發,致敬和熱愛中華文化的社會氛圍愈發濃厚。
新時代新徵程,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指引下,堅持以人民爲中心,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一定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