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發揮平臺經濟促就業重要作用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在研究推動平臺經濟健康發展有關工作時指出,要指導平臺企業依法規範用工,更好發揮平臺經濟對促進就業的重要作用。被視爲就業“蓄水池”的平臺經濟,對穩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在平臺經濟中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呢?
創新是平臺經濟與生俱來的基因,不僅表現在推動創新發展,開闢創新生態,集聚創新資源,而且直接催生了新就業形態,創造了大量新崗位。就業方式靈活化、組織方式平臺化、工作任務自主化、主體身份多重化、勞動關係模糊化這5個特點,帶來了零工、外包、內包、衆包、勞務、兼職、共享等多種靈活就業方式,拓寬了更多人就業新空間,爲經濟社會注入了新活力。
新就業形態在快速形成中,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新問題。今年1月份至9月份,全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立案受理案件總數和勞動保障監察案件結案數分別爲127.7萬件和9.3萬件,其中相當一部分案件都涉及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在勞動報酬分配、職業安全、勞動關係認定、社會保險等方面的訴求。因此,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有效保護從業者合法權益,提高勞動者技能和收入水平。
讓平臺經濟更好發揮就業“蓄水池”的作用,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多方努力。
平臺經濟能夠成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長期秉持“包容審慎”態度來支持平臺經濟開拓創新。對新就業形態在壯大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也需要順應平臺經濟的發展趨勢,堅持就業優先原則,適時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減少限制新職業發展的不合理規定,支持企業靈活用工,鼓勵發展各類共享用工和就業保障平臺。及時完善依法規範用工的制度和政策短板,加強算法治理,盡最大努力減少勞動權益受侵害現象,構建和諧勞資關係。
建立健全與平臺用工相適應的保障體系迫在眉睫。2022年起,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在7省市的7家平臺企業順利開始,截至今年9月份,職業傷害保障參保人數已達978.65萬。通過試點可以發現,新業態勞動者面臨的職業風險與過去相比,在內容、形式等方面有明顯區別,需要科學合理地確定勞動合同、社保繳納新策略,努力擴大制度覆蓋面,增加保障方式,惠及更多人羣。
活躍的平臺經濟還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加入。從目前平臺經濟的從業人羣分佈來看,其中既有掌握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高技能人才,也容納了大量低技能勞動者和就業困難人員。這就需要政府部門、企業、互聯網平臺共同努力,開展靈活多樣的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從而獲得穩定的收入。這兩年,每年都有與平臺經濟相關的新職業列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對從業者來說,直接的好處就是國家職業標準對各職業需具備的專業知識、技能要求權重作出詳細規定,有利於幫助從業者通過規範培訓練就過硬的專業技能。
當前,平臺經濟正在創造更多數字化、個性化、專業化的新職業,爲不同勞動者提供多元就業選擇。下一步,要進一步推動平臺經濟,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帶動和創造就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就業質的提升和量的增長。(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敖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