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立頓離開的,是一個時代
在剛過去的11月,有一則不起眼的消息:全球快速消費品巨頭聯合利華宣佈,以45億歐元的價格將其全球茶業務出售給一傢俬募基金。
聯合利華公告
圖片來源:聯合利華官網
這塊業務有一個陌生的名字——ekaterra。
但這塊業務裡有一個熟悉的品牌:立頓(Lipton)。
立頓廣告
圖片來源:聯合利華官網
看到這個消息,我心中五味雜陳。雖然我現在叫“酸奶哥”,但如果微信微博出現得早一點,我可能會給自己起名叫“紅茶哥”。
因爲聯合利華是我進入職場的第一家公司,立頓是我工作過的第一個品牌。2004年-2009年,我職業生涯的頭5年都獻給了立頓。
這五年裡有興奮,有沮喪,有夜以繼日加班的苦,也有春風得意歡慶成功的甜。
我感覺聯合利華賣掉了我的青春。
聯合利華說它賣掉我青春的理由,是茶業務的增長前景不行。
這當然是指全球市場。
中國市場,我們有目共睹,茶飲業務簡直是蒸蒸日上。
新式茶飲的代表品牌裡,喜茶估值已經超過600億;奈雪的茶作爲新茶飲第一股已經在港交所上市;茶顏悅色獨霸長沙,而蜜雪冰城的門店數已經超過萬家,正在“農村包圍城市”……
到更細分的市場,比如檸檬茶,就有撻檸、檸季、王檸等一系列品牌,檸季還獲得了字節跳動數千萬的投資;純茶方面,有個深圳的品牌叫tea'stone,表現令人驚豔。
tea'stone門店
圖片來源:純茶品牌tea'stone
即使是在立頓擅長的包裝茶市場,茶包品牌CHALI茶裡、茶小空都獲得了資本的青睞;茶凍乾粉品牌TNO也已完成了兩輪融資。茶顏悅色也出了自己的茶粉產品“小蓮罐”,審美深受好評。
小蓮罐
圖片來源:茶顏悅色天貓旗艦店
聯合利華看不到這些麼?我想應該是“心嚮往之,但不能至也”。
據我所知,立頓中國的銷售額,十幾年來幾乎停步不前。反過來說,如果立頓能在中國市場獲得高速的增長,也不至於被聯合利華如此絕情地“剝離”了。
作爲一個已經離開聯合利華很久的人,我沒有什麼資格來評論立頓中國今天的表現;但作爲一個持續關注立頓品牌的人,我有一些對過去的反思。
全是我個人體會,不能代表其他任何人。
總結來說,就是三點:
1、中國巨大的茶飲市場,從來都不屬於立頓。
2、全球性品牌最大的難題,永遠是global總部如何能對接本土生意。
3、真正的機會是外部大勢給的,而不是努力做出來的。
01
首先,立頓品牌內外其實一直有兩種奇怪的論調,始終都不成立。
從外部來講,有一個標題我不知道看過多少次了,叫做“七萬茶企不敵一個立頓”。
這句話流傳很廣,但完全經不起推敲。立頓每年全球銷售額不過區區上百億人民幣,中國茶葉銷售額是幾千億,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最大的誤解,是把立頓全球等同於立頓中國,以爲立頓在中國賣幾毛錢一個的茶包能賣到全中國茶葉的總和。
實際上立頓在中國的生意一直不大。最有名的黃牌紅茶包,也就能賣幾千萬人民幣而已。
從內部來講,總部的老外們總是會覺得,中國那麼多人喝茶,這個市場是多麼的有潛力。
但實際上,立頓的主要消費者,是不喝傳統中國茶的辦公室白領。在辦公室喝是因爲公司茶水間免費提供,回家就不會喝了。
這樣看起來,這個消費羣體其實是很小的。(這些年來不知道是否有變化,但從銷量來看,應該變化不大。)
這樣的誤判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卻沒有產生巨大的銷量,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不是品牌不夠有吸引力,就是市場投入還不夠大,或者銷售渠道沒有打開,或者乾脆就是產品還不夠多……
所以就會歸因到運營問題上來,花很多錢很多功夫,卻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
我們做過很多的產品創新。從茶的種類來說,做過紅茶、綠茶、鐵觀音、花草茶、減肥茶……;從茶的形式來說,做過茶包、茶粉、散茶、原葉三角茶包、隨身杯……;從口味來說,做過奶茶、冰茶、茉莉花茶、異國風情茶……
除了奶茶跑出了一定規模,其他大部分都無疾而終了。
我們也花了很多時間做品牌戰略,花了很多錢做品牌推廣,但增長並不明顯。品牌的知名度倒是的確很高,以至於我們那個荷蘭的VP經常說,立頓在中國是典型的big brand,small business(大品牌,小生意)。
我今天回頭看,才發現巨大的中國茶飲市場並不屬於立頓。
中國人喝茶的歷史太久,習慣太深,文化太複雜。而聯合利華和立頓,那快速消費品的基因也太深。
用快速消費品的方式在中國做茶葉的生意,註定是要碰壁的。
快消品的邏輯是物美價廉,簡單便捷。所以立頓的袋泡茶裡面裝的是切碎的茶葉,放到水裡快速就能泡開,賣得也很便宜。
但中國消費者一看,你用的都是“茶沫沫”,馬上就很嫌棄,覺得是“垃圾貨”;中國人習慣把茶葉在杯子裡放很久,這對原葉茶問題不大,但對立頓切碎的茶葉來說,超過三分鐘就會把茶葉裡苦澀的成分泡出來,於是一杯立頓紅茶就會變得極其難喝。
我們還一直要解釋,茶包上面那個釘子不是“訂書釘”……
在歐美普遍被接受的茶包形式,在中國只佔到總體茶消費量的4%。以茶包立身的立頓,當然無計可施。
02
如果說立頓的侷限性僅僅是因爲茶包的形式所致,那似乎是可以挽救的。
比如那時候立頓的奶茶,一度就賣得比茶包好多了。
但當時中國年輕消費者最主要的茶飲消費是瓶裝的即飲茶,也就是由康師傅和統一的冰紅茶壟斷的品類。
而立頓的即飲茶生意,是全球外包給百事可樂的。也就是說,如果要在中國做立頓的即飲茶,那也得由百事可樂來做,和我們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而百事可樂中國,有它自己的算盤:統一和康師傅那麼強了,花大力氣去推立頓瓶裝茶,值得嗎?
所以這就說到了我總結的第二點:作爲全球品牌的立頓,在中國市場並不能隨心所欲。
除了因爲和百事可樂的全球合同導致我們不能染指瓶裝茶生意之外,立頓在全球的品牌定位也不適用於中國。
我還記得那時候我們品牌口號是“natural vitality”(自然活力)。啥叫自然活力?當然是指茶很健康很天然,對人體有提神作用。
但那是歐美市場針對其他飲料來說的。
中國這個茶文化市場,還需要對消費者說茶很健康很天然嗎?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如何把立頓與其他中國茶區別開來的定位吧?
我覺得波司登的“暢銷全球72國”,或者滴露的“英國皇室御用品牌”,都比那時候立頓的定位要更合適。
(當然,立頓的碎茶葉和3毛錢一包的價格,還是撐不起。苦笑。)
當時立頓團隊大力推廣奶茶這個新品類,並且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這居然也在內部引起了爭議。
爭議的起源,就是奶茶裡面糖太多,並不符合“自然活力”的定位。
雖然我們拍奶茶的廣告,已經在努力往這個定位上靠了:廣告裡的動畫小人喝了立頓奶茶,精神百倍。
現在想起來,真的很好笑。
一個脫節的品牌定位,始終不能統一的內部爭論,自然就會讓品牌在市場機會面前步履蹣跚,左右搖擺。
事實證明,中國年輕消費者那個時候對“自然活力”不感冒,對糖倒是真需求。即使是奶茶粉這個生意,香飄飄也能做到20多億。
03
平心而論,立頓在十幾年前,是一個好牌子。或者用聯合利華的內部語言來說,是一個aspirational(令人嚮往的)的品牌。
我在百度貼吧看到過很多次,有消費者曬立頓的照片,說那個黃色的小吊牌讓她很愉快。
立頓黃色小吊牌
圖片來源:微博@立頓茶
更誇張的是立頓在90年代初進入中國時的新聞,說杭州某個賓館給顧客提供立頓紅茶,卻用龍井洗手。
每次開消費者座談會,消費者提到對立頓的印象,都覺得很洋氣,很紳士。
我們這些爲立頓品牌工作的年輕人,也都很自豪,覺得自己正在“做”一個了不起的牌子。
今天我回過頭去看,覺得有點自作多情。
我們都很努力,也都很有信念,對品牌也很有感情,經常加班到半夜。但是立頓在那個時候是個好品牌,並不是因爲這些。
立頓作爲一個歐美品牌,那時候自帶buff。
事實上,改革開放後的30年內,外資品牌一直享有一種天然的優勢,那就是被認爲“高級、洋氣、質量好”。
我們做的所有廣告、產品促銷、視覺設計,不過是在這個基礎上錦上添花罷了。
所有在過去30年裡成功的外資品牌,尤其是寶潔聯合利華可樂這些大外企,都多多少少沾了“西方文化輸出”的光。
立頓運氣不好,它的主載體是茶包,在中國先天不足。
我甚至覺得,如果立頓那個時候不賣茶包,而是去賣咖啡,應該是可以成功的。
(當然global是不會同意的。苦笑again。)
今天這個buff沒有了,大勢已去。隨着文化自信,未來是屬於中國品牌的。
CHALI茶裡這些新品牌,做的大多是三角原葉茶包。也就是三角形的茶包,透明的,裡面是整片的茶葉,而不是被切碎的茶末。
CHALI茶裡三角原葉茶包
圖片來源:茶裡天貓旗艦店
這些當年立頓也都做過,但是太貴了(是原來茶包的十倍價格),賣不掉。
現在中國的年輕消費者被新茶飲帶進茶品類,又有購買力,消費升級了,於是原葉茶包變成了“新驚喜”。
作爲一個曾經的立頓茶包品牌經理,我看着這些新產品,心裡面真是說不出的滋味。
在社會經濟文化的大趨勢面前,個人努力的作用真的微乎其微。
外資品牌紅利的時代,立頓沒有趕上;新茶飲消費升級的風口,立頓還有機會嗎?
我不知道。
但聯合利華肯定是放棄了。
(文末彩蛋:下圖是我在做立頓品牌經理時,請徐靜蕾拍的廣告。我們那時候還在很努力地推廣立頓紅茶的飲用方式,不厭其煩地“教育”消費者要加糖加奶加檸檬。其實加什麼也加不出20%以上的增長……)
立頓廣告
圖片來源:立頓
來源:酸奶哥職場漫遊指南
作者:酸奶哥肖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