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ART021,漫遊五家滬上畫廊
第十二屆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於11月7日至10日亮相上海展覽中心。2013年成立於上海的ART021與滬上藝術圈共同成長逾十二年,如今已成爲中國規模最大、城市佈局最廣的當代藝術博覽會之一,同時也是鏈接本土與全球文化資源的重要橋樑。
2023 ART021會場現場,圖片來源:ART021
作爲一座具有2300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上海一直以精緻、時尚、中西合璧、快節奏、商業化和職業化的風格爲人所道,這種風格在藝術圈也有所體現——這裡匯聚了數以百計形形色色的藝術機構,尤其是每年11月,全城同期呈現的藝術展覽逾上百場,逐步形成百億級規模,可謂亞太地區“最考驗體力和眼力”的藝術活動之一。
暴走上海藝術周,已經成爲國際、國內藝術工作者和藏家的年度傳統。但是這一次,我們想放慢腳步,邀請讀者漫遊五家滬上畫廊,以他們爲“切片”,認識上海的藝術圈。在博覽會開幕前夕,我們與這些即將參展ART021的上海畫廊主對話,除了預覽亮點作品以外,也與他們一起漫談獨屬於魔都的藝術景觀。
這座城市爲什麼受到年輕藝術工作者們的鐘愛?在最近兩年的畫廊遷移潮中,以“各自爲營”著稱的上海畫廊是否發展出了一種“社羣性”?“商業化”“職業化”的城市氛圍對文化行業有何利,又有何弊?他們給出了各自的看法。
2023 ART021會場現場,圖片來源:ART021
Gallery Vacancy|W34
Gallery Vacancy 2017年成立於上海,畫廊最初選址於上海前法租界的一幢居民樓內,2022年搬入黃浦區的另一處新空間,現在的Gallery Vacancy位於繁華的淮海路與雲南南路交叉口,深藏於一棟老商廈的六樓。
ART021是這家年輕的當代藝術畫廊受邀參加的第一個博覽會。“2018年上海的博覽會周剛剛結束,那時候我們畫廊⼀個博覽會都沒有,ART021創辦⼈之⼀周⼤爲先⽣就在當年博覽會結束當晚,邀請我們參加來年的博覽會。”據畫廊負責人Lucien回憶。
關於首次參展ART021時的場景,Lucien談到,當時“策展⼈尚端⼥⼠,爲我們與其他新銳的年輕畫廊在東側的繞⾏單元DETOUR策劃了⼀個呈現歐亞⾮藝術⾯貌的板塊,我們便在這⾥開始了與博覽會的不解之緣。”
Vivian Greven,《Ais V》, 2024, oil on canvas, 160 × 120 cm,圖片來源:藝術家及Gallery Vacancy
Rute Merk, 《Fruits and Latte》, 2023, oil on canvas, 140 × 80 × 2.5 cm,圖片來源:藝術家及Gallery Vacancy
今年,Gallery Vacancy的展位移到博覽會⻄側,擁有更⼤的呈現空間爲藏家呈現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作品,包括:Vivian Greven、Rute Merk、⻩可維、Alessandro Fogo、Natalia Gonzalez Martin、James Prapaithong、Danny Sobor,以及即將與畫廊展開合作的⻘年藝術家王霈,和近期在巴黎普獲好評的⽇本藝術家鈴⽊初⾳(Hatsune Suzuki)。
Alessandro Fogo,《Stormo》,2024,oil on linen, 145 × 120 cm,圖片來源:藝術家及Gallery Vacancy
Danny Sobor, 《Candle》, 2024, oil on canvas, 20.3 × 35.6 cm,圖片來源:藝術家及Gallery Vacancy
而位於淮海路的畫廊空間,則計劃在藝術週期間呈現美國90後藝術家亨利・柯橋德(Henry Curchod)的個展“Waterplay”。
在藝術家代理與合作方面,Gallery Vacancy一直格外關注年輕藝術家,“⻘年藝術家⼏乎是每⼀個新興畫廊與藝術項⽬出發的起點,他們的作品更能引發共鳴,藝術家與畫廊之間也更願意給彼此機會。”Lucien提到,“目前藝術市場出現‘消費⼒下降,交易量上升’的現象,這某種程度可能也反應了年輕藝術家在市場之中的優勢,他們更有新鮮感、更受期待、更多⼈參與。”
“哪⾥有年輕⼈哪⾥就有希望,”Lucien認爲,比起其他城市,上海吸引了更多的年輕從業人員,他們互相鼓勵跟競爭,並在其中尋求成長,這是文化創業產業在此發展的一大優勢,也是很多⼈選擇上海作爲起點的原因;同時,“這裡的各種商業與機構的⽀持機會也相更多;本土的博覽會則提供了⼀年⼀度的盛典,⼤家⻬聚⼀堂,但有恆的⻓期發展需要奠定在⼀個有機的系統,是時間跨度更⻓的概念跟許諾。”
南柯畫廊 Nan Ke Gallery | W01
同樣聚焦年輕藝術家的還有南柯畫廊。這家新銳畫廊的空間坐落於黃浦區長樂路一間百年曆史的老宅內,毗鄰著名的蘭心大劇院。畫廊尤其關注年輕一代的中國藝術家和華人藝術家,畫廊聯合創始人Otto Neu表示,“每個成熟的藝術家都曾經是青年藝術家,我們希望能夠挖掘更多的新生代力量與具有前瞻性的作品。
“在銷售上,青年藝術家的價格優勢和耳目一新的創作語言都讓它們得到了一定的關注度。中國藝術家近年來在國際市場上有稍許邊緣化的趨勢,我們希望能夠以多元化且風格獨到的方式在國際語境中來呈現中國青年藝術家。”
黃加煜,《在海嘯來臨前冥想》,2024,布面油畫,200h x 150w cm,圖片來源:藝術家及南柯畫廊
今年,南柯畫廊的展位將以“90年代的上海客廳”爲策展方向,呈現其代理藝術家的羣展。“90年的上海是美好而充滿對未來的憧憬的,展位中我們將用到大量的木飾面,看上去很像我們這一代人兒時居住過的老房子,我們希望能夠帶着觀衆重溫那個溫柔且有力量的時代。”比如1999年出生的藝術家黃加煜色彩濃郁的新作,畫面中的鋼窗、梧桐樹等都是典型的“上海元素”。
黃加煜,《後起的火》,2024,布面油畫,100h x 120w cm,圖片來源:藝術家及南柯畫廊
黃加煜,《山火》,2024,布面油畫,100h x 120w cm,圖片來源:藝術家及南柯畫廊
“上海是一座充滿魅力的城市, ” Otto Neu告訴我們,“ 在畫廊合作的藝術家中,有很多都搬來了上海。它的包容度和多元化更加適合年輕藝術家的生活和成長。雖然對比其他城市生活成本會增加許多,但上海帶來的資源與機會也更加豐富。”
博覽會期間,位於“梧桐區”的南柯畫廊上海空間展出的是藝術家張鵬的個展項目“眷眷之鄉”,爲都市打開通往鄉野山間的一扇窗。
德玉堂畫廊 Matthew Liu Fine Arts|W17
Matthew Liu早年在美國紐約從事金融工作,後因熱愛轉向藝術行業,並在2011年創立了德玉堂畫廊,代理全球藝術家作品。
今年是德玉堂畫廊第十一次參展ART021,也是畫廊紮根上海的第十年,因此Matthew Liu對上海的收藏羣體有深刻的觀察和了解,他覺得“上海藏家最突出的特點是他們對跨文化對話的濃厚興趣。他們往往具有更國際化的視野,同時又保持着對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這種特質使他們特別青睞能夠融合東西方文化精髓的作品。”
回顧過去的十年上海的藝術市場,他認爲,“最明顯的變化是藏家羣體的專業化程度大幅提升。2015年很多藏家更關注作品的裝飾性價值,而現在他們對藝術家的創作脈絡、作品的文化內涵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另一個重要變化是機構力量的崛起,各大美術館的開放爲藝術市場注入了重要的學術動力。”
付小桐,《575,467孔》,2021,手工宣紙,135 x 251 cm(裝裱尺寸146 x 262cm),圖片來源:藝術家及德玉堂畫廊
沈忱,《無題作品 42524-23》,2023,布面丙烯,102 x 81 cm,圖片來源:藝術家及德玉堂畫廊
近年來德玉堂特別聚焦“上海抽象羣體”藝術家,如付小桐和沈忱,Matthew Liu認爲,“他們的作品既植根於中國傳統,又具有當代藝術的語言”,因此受到欣賞。但同時他指出,“這些藏家也對康迪達·赫弗這樣的國際大師也有很深的認識。這種獨特的藝術品味,我認爲與上海城市的歷史傳統是分不開的。作爲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上海一直保持着包容並蓄的文化特質,這也反映在藏家的收藏理念上。”
瓦萊裡·卡蘇巴,《芭蕾伶娜,幻想雕塑,哈瓦那大劇院,哈瓦那》,2023,收藏級噴墨打印,150 x 150cm,圖片來源:藝術家及德玉堂畫廊
德玉堂畫廊今年的博覽會展位將圍繞“空間與存在”這一主題展開對話,作品以不同的媒材探討人與空間的複雜關係,以及存在的多重維度。我們將看到康迪達·赫弗的《柏林新博物館XXXII》與瓦萊裡·卡蘇巴的《芭蕾伶娜,幻想雕塑,哈瓦那大劇院,哈瓦那》形成了有趣的對比——赫弗呈現空無一人的文化空間,通過建築的莊嚴感暗示人的缺席;而卡蘇巴則在類似的歷史建築中注入生命力,讓舞者與空間產生對話。
雷納託·尼科洛迪,《對稱聖堂II》, 2024,布面丙烯,175 x 175 x 3.5 cm,圖片來源:藝術家及德玉堂畫廊
雷納託·尼科洛迪的混凝土裝置也將亮相展位,從另一個維度探討權力與空間的關係。值得一提的是,德玉堂畫廊的上海空間也正在展出尼科洛迪年度大展“永恆與瞬逝”。展覽彙集了藝術家最新創作的混凝土雕塑、繪畫、影像作品,及首次亮相的木質雕塑系列。觀衆可以在充滿哲思的空間中,感受超越時空的永恆之美。
Vangaurd Gallery|W11
Vanguard Gallery是五家畫廊中設立時間最早的一家,今年正逢畫廊的二十週年生日。去年的這個時候,他們從上海最早的當代藝術聚集地——莫干山路的M50遷入位於蘇州河北岸的新空間。如今,蘇州河沿岸的街區彙集了至少20家畫廊、美術館、拍賣行和文化機構,成爲藏家來上海時又一個“必去的藝術目的地”。
選址曲阜路下沉式廣場,畫廊主李力覺得,這裡“首先是場地大小和基本的設置滿足畫廊絕大部分展覽的需求,其次就是目前的租金情況還能勉強應對。”李力還提到,“近些年在上海畫廊的選址不再僅僅集中於一兩個地方,而是分散在了幾個區域內,不過總體來說還是以市中心爲主。”
除了地理位置的遷移以外,Vanguard Gallery的經營定位也在逐步調整:創建伊始畫廊以發現和支持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的青年藝術家爲主要方向,發掘了不少目前中國當代藝術語境中的活躍參與者;而近年來,畫廊將目光更清晰地鎖定在觀念藝術方向,藝術家創作類型多樣,且加入了來自不同的地區和不同時代的藝術家,使作品無論從形式或概念上都更加多元。
說到這些年上海藝術生態的變化,除了行業的愈發多元令人欣喜以外,李力還一針見血地指出,“成熟的一代和年輕一代無論是藝術家、藝術創作還是藝術機構之間產生了明顯的分界。”基於二十年的畫廊經營經驗,她感覺如今“年輕藝術家們的創作更加職業化,缺乏試錯的勇氣。”
金浩釩,《放逐者之家-2》,2024,布面丙烯,200 x 170 cm,圖片來源:藝術家及Vanguard Gallery
肖江,《山嶺重重》,2024,布面油畫,80 x 200 cm,圖片來源:藝術家及Vanguard Gallery
從第二屆ART021開始,Vanguard Gallery從未缺席,今年的展位將展出金浩釩、肖江等8位藝術家的創作,總體上他們的出生年代跨越60後至90後。
“我們在選擇這些藝術家以及他們的作品時考慮的因素比較多,綜合了往期、當前和未來的展覽計劃。”李力表示,作品的選擇也考慮了藝博會藏家的品味,“我們的藏家以老客戶爲主,每年也會有幾位新的藏家合作。基於我們的藝術家創作方向,總體來說上海藏家是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和收藏經驗、對作品的思想深度以及視覺呈現都有一定要求的人羣。這與我們海外藏家的特徵基本是一致的。”
本週末,Vanguard Gallery還迎來了新空間的第8個展覽——Gabriel Lester: 美琪大華 Majestic,展出這位多媒體藝術家爲此次展覽創作的一系列新作,觀衆可以在藝博會同期前往參觀。
沒頂畫廊|W25
與Vangaurd Gallery相鄰的沒頂畫廊,是第一家入駐曲阜路9弄下沉廣場的畫廊。三年來,他們迎來越來越多的“藝術圈鄰居”。“從過去的只有OCAT和沒頂,變成了畫廊空間聚集區,大家一起開幕,鄰里氛圍非常好,加上Suhe Haus、Fotografiska等重要機構的入駐,是新的藝術樞紐形成的開始。”沒頂畫廊的臘雪兒告訴我們。
從M50到西岸,再到蘇州河畔,十年間,沒頂畫廊的每一次搬遷都參與和推動着這些藝術樞紐的形成和發展,目睹着上海的畫廊羣體“在零散中聚合,在聚合後離散,”她談到,“這個週期還在繼續循環,畫廊們在此基礎上各自發展以及互相支持。”
邵豐田,《TENC-240517》2024,布面油畫,180 x 120 cm,圖片來源:藝術家及沒頂畫廊
今年是沒頂畫廊的十週歲。它的一個特別之處在於,其幕後的公司創始人是深具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徐震,而畫廊前身比翼藝術中心則是一間存續時間更早的非營利機構。
據臘雪兒觀察,“彼時(十多年前)更多的是藝術家及少數從業者自發推動項目以及展覽的發生;而當下,藝術生態更加豐富了——包括機構數量、展覽樣貌、從業者及藏家的畫像等方面。每個環節都在遍地開花,藝術愛好者的數量也因爲社交媒體而指數型增長,這對於藝術行業來說整體是好事。
“然而在一個短時間內異常加速的環境裡,市場品位卻呈現出上揚後快速下滑的趨勢;因爲缺少夯實的歷史基礎和知識結構,整個當代藝術市場品位和十年前相比趨於保守,行業多極化比較明顯;
“‘藝術家’在很多情況下也成爲了一種工作,而不是一種召喚或狀態。在當下的政治經濟形勢下,我們需要更多作品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藝術家、有遠見的藝術推動者、藏家,以過渡到下一個更紮實的十年。”
楊揚《黃金 重合 無菌 1-2》2023,布面綜合材料,100.5 x 70 cm,圖片來源:藝術家及沒頂畫廊
從第一屆ART021開始,從未間斷的參展,也讓沒頂畫廊積累了與本土藝博會藏家的默契:“上海藏家品味更加包容,國際視野開闊,年齡層寬廣,在對市場的判斷之上會加入對學術性以及知識性的訴求;在作品及藝術家的選擇上,對地域性沒有過多的倚賴。”
張培力《1千分之1秒至1秒》1995,彩色照片,電風扇,照片:54 x 38 x 31 cm,電風扇尺寸可變,圖片來源:藝術家及沒頂畫廊
今年沒頂畫廊在ART021的展位精選了14位近期在海內外機構展活躍、剛完成或即將推出個人項目的藝術家作品。展位會以跨媒介的面貌呈現,主要推出以當代議題將藝術史串聯、叩問現實從而鼓勵觀衆/藏家思考的作品。
同期,沒頂畫廊還將於曲阜路空間呈現90後藝術家馮至炫的個展“迷航”,在展廳裡觀衆將走入藝術家的奇幻世界,穿梭於豐富的想象力之中。
出品人:董瑞、吳雙
撰文:王欣然、徐文華
編輯與審校:吳雙
版式設計:王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