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PC重塑是必經之路,新時代呼喚更高效的“雲智慧”

(原標題:個人PC重塑是必經之路,新時代呼喚更高效的“雲智慧”)

“內卷”一詞,自2020年流行起來,直到今年仍然常居各大話題熱榜。作爲以前在多家大廠都堅持按時下班的反捲人士,筆者個人堅持“下班是真下班,電腦不拿、微信屏蔽”,但對於有些崗位,比如程序員中的運維、前後端甚至算法,只要涉及線上業務,那麼就有無法預期的BUG可能。出於謹慎考慮,必須需要帶着電腦回家,並且要做好時刻被電話轟炸的可能。

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調和這其中的矛盾所在呢?

答案是雲電腦。

首先,從雲電腦的發展演變談起

雲電腦誕生的初衷很簡單——爲不方便使用遊戲PC的玩家提供遠程高算力的性能主機,解決硬件成本的分攤。而在這個過程中,雲電腦逐漸演變爲了以算力爲資源,面向大中小企業和行業個體用戶提供全場景服務能力的一種載體。

如果單從定義上看,目前的雲電腦其實也是一種整體服務方案,依託優質雲網資源及先進桌面虛擬化技術,將雲端的算網能力以電腦桌面的形態呈現給終端用戶。

其實,出於成本、性能、安全、便捷性等考量,個人PC的重塑是必經之路,就像雲計算對於服務器算力的解放——而藉助高速網絡與雲計算之力,雲電腦也應運而生。和傳統的個人或集中式電腦不同,雲端數據中心可以集結海量的CPU、內存、硬盤等硬件能力,把算力資源看作是一種可分發的、類似電力網絡的系統單位,用戶僅需接入網絡,便可訪問個人桌面、數據及各類應用,如此一來,就可以爲大小企業及家庭個人用戶提供即買即用、便捷接入之雲上電腦。

除此之外,雲電腦還具有其他很多優勢,包括:

1)用戶使用成本大幅降低,使用便捷性大大提升;

2)升級系統、修補漏洞都在雲端集中進行,不必個人操作;

3)個人數據存儲在雲端,分佈式備份,數據管理安全性得到保障等等。

不難預見,隨着工作流的電子化、智能化和遠程化,雲電腦將成爲未來辦公計算機的主要形態。當然,這個市場也並非新興,實際上已經有很多廠商推出過類似的服務,只是由於時機未到或產品不成熟,導致其還存在一些缺陷,比如:

1)註冊麻煩,使用配置步驟複雜,無法即取即用;

2)界面簡陋,分辨率與畫質都不如原始PC,操控有延遲感;

3)應用不適配,很多外設或者軟件生態都需要額外設置;

4)不支持多終端、大小屏,難以軟硬件一體化等。

這些短板,導致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很難真正擺脫對實際工作中的物理依賴,也讓雲電腦變得沒那麼實用。那麼在2023年,這些問題是否已經得到解決?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能否用到更加靠譜的雲電腦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給出答案的,是一家國企——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中國移動雲電腦,新時代的解題思路

如果把算力比作電力,那麼基礎服務商就是類似於國家電網一樣的存在。如果讓筆者給出一類最適合做雲電腦的開發商,那麼移動雲一定是排在前面的。原因至少有兩點:

1)網絡作爲算力分發的載體,一如樹根通過脈絡輸送營養

過去雲電腦一直難以普及,一個根本原因就是高速網絡覆蓋度不夠。在如今5G時代的後半段,中國移動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和光纖寬帶網絡,服務超過3億的5G網絡用戶,規模居全球第一。這意味着,雲電腦對於移動雲來說,是個自然而然的孵化產品,它的基礎設施是得天獨厚的。正因如此,目前中國移動雲電腦可以實現以小於0.01ms的平均響應時間領先業界,打破對終端形態的限定,讓算力成爲可供每個人即用即取的資源。

2)算力作爲系統運行的資源,好比石油產量之於工業應用

IDC(數據中心)的數量決定雲服務的承載下限和產品質量。而移動雲目前對外可用IDC機架已經接近50萬架,雲服務器已經超過80萬臺。而依託於規模化的算力設施,讓雲電腦有了源源不斷的“石油”。此外,結合架構、資源、能力等多方面優化分佈式資源的佈局與建設,移動雲還在長三角、京津冀、大灣區、陝川渝四大熱點經濟區架設對應的高質量資源池,以最短距離輻射最多的人口,實現了電競級別的30ms超低時延,這也爲中國移動雲電腦提供龐大的算力支持。

有了這兩個獨特的先天因素,移動雲的動作遠比想象的還要快——早在2022年8月,中國移動雲電腦就已經公測上線了,並於同年12月的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正式發佈。有人疑惑,爲什麼從來沒聽過?一來雲電腦在國內剛剛步入正軌,二來移動雲作爲國企,並未大肆炒作過這方面的新聞。

但沒聽過,不代表產品不好。事實上,已經有不少開發者開始擁抱雲電腦了,而作爲用過不少雲電腦的早期用戶,中國移動雲電腦給我的使用體驗是相對成熟的。簡單舉幾個例子:

1)平時在外,只要帶了手機就可以一鍵掃碼、隨時隨地登錄。這個功能的實現依賴於SIM+雲電腦+雲空間的組合,利用了移動雲的自身強項,也是雲服務目前的一大創新。

2)開機使用非常快速,幾乎是秒級完成,並且使用過一次後,基本都是開機即用,配置也可以自定義保存,快捷省事。有時線上出了BUG需要修,別人還在找電腦、連內網的路上,我已經把日誌打開開始定位問題了——這套便捷化的流程節省了大量時間成本。

3)過去用過的一些雲電腦或雲服務器,要麼顯示效果差,經常是硬件不兼容、或系統不適配,要找固定設備才能用得趁手。而中國移動雲電腦支持4K無損、兼容性也出乎意料得好,除了支持大小屏結合外,在手機平板(Android、iOS)、電腦(Windows、MacOS、Linux)多終端也都可以完美適配。

4)還有一件事是安心程度——對於很多企業來說代碼和文檔都是事關商業機密的,而依託於中國移動的電信級安全體系,可以實現從底層到應用的全鏈路防護,安全可信。不論是上傳下載任何機密文件、知識產權或是內部代碼,只要正常操作,基本沒有丟失或泄露的可能。

當然,還有個大家比較關心的——性價比。對於個人用戶而言,中國移動雲電腦能夠在價格更低的情況下提供更高性能,粗略估計成本僅爲相同配置PC的1/3。

舉個例子,和配一臺12900K+4090的工作站相比,使用同等配置的中國移動雲電腦可以節省至少1萬元——省下來的錢甚至還能再買一臺高性能筆記本。而站在企業角度,雲電腦也讓大規模部署、運維的成本更低。比如通過“一人管千臺”的高效集中式管理、統一遠程運維及批量化的應用安裝,使得IT管理效率成本驟降、效率提升。

總的來說,不論是對於個人用戶,還是規模化的企業用戶,中國移動雲電腦都可以看作移動雲算力網絡對外輸出能力的標杆型應用,依託優質雲網資源加上先進的桌面虛擬化技術,在個人終端設備中以應用的形式提供和傳統PC一樣的配置及使用體驗,讓我們能夠隨時隨地打破設備限制,體驗真正的“移動”辦公、娛樂。

生態佈局,看到“雲時代”的更多可能

當然,產品本身的質量好,對於整個市場和用戶體系而言還不夠——生態,更是產品之外最重要的因素。關於生態的重要性,頭部互聯網企業與科技企業是最懂的,比如京東的物流生態、小米的智能生態等等,都是花費大量成本搭建起來的。

那麼在生態搭建上,移動雲做了哪些工作呢?

略微調查後筆者發現,其搭建生態的過程,大都有跡可循——今年4月26日的移動雲大會上,他們發佈的“雲電腦+”生態聯合體,算是邁出了應用→生態的第一步。而6月份的中國移動雲算終端產業合作論壇上,中國移動進一步提出了依託“算力終端產業聯盟”,啓動“繁星計劃”和“霄雲行動”,即“一個聯盟,兩個計劃”,目標十分明確。

其中,霄雲行動旨在發揮中國移動算力網絡及客戶觸點優勢,升級“電信運營商級”雲電腦業務體驗。比如,聚焦家庭、教育、辦公、小微商戶等場景,推出包含便攜主機、顯示一體機等終端產品,打造更流暢、更安全、更可靠的用戶體驗。

通過繁星計劃,則可面向算力終端吸納合作夥伴,推動終端品類豐富和算力應用發展,提供優質雲算終端產品,提供開發工具和技術支持,甚至孵化新型算力終端產品,與應用服務商合力打造優秀終端+應用方案,最終實現如安卓一般的終端繁榮生態。

不難發現,生態對於中國移動雲電腦而言是護城河,但對於用戶來說,生態又意味着什麼呢?

1)一個是更優質、更穩定的網絡接入服務,比如基於雲電腦+5G,聯合移動雲自身的技術創新,打造高性價比5G模組、5G網關,把生態最底層的通信網絡做到極致。也就是說,在未來,打通整個生態體系後,雲電腦用戶可以完全實現雲辦公、雲娛樂。

2)其次是更開放、更多元的行業應用,這一塊就像是早期的安卓生態,魚龍混雜的情況下,需要移動雲這樣的領路者,結合專業領域應用兼容認證、協同運營,爲更多應用提供專屬的場景化服務,共建雲電腦應用生態。換句話說,這意味着未來我們可以接觸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不只是開發、辦公、娛樂,還有諸如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等更多可能性等待挖掘。

做高端品牌最難的地方是怎麼讓消費者買單——這個答案其實並不難,就像中國移動所主導的“繁星計劃”和“霄雲行動”這幾項前瞻科技戰略一樣,只有在應用端(比如雲電腦)自主科技的發展上克服重重困難,厚積薄發,基於獨特的產業背景與技術優勢,才能在最後的市場驗證中獲得認可與肯定。

作爲國產雲計算生態向上升級的基石,雲電腦正是邁向5G+AI品牌2.0時代的重要賽道。而隨着ChatGPT開啓的人工智能革命,未來的雲電腦將在此基礎上更加人性化,涉及日常娛樂、軟件開發、大數據等層面的技術,而許多廠商都開始和移動雲一樣進行自研,爭取做到100%的自主可控。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智能科技的進化,更是自主向上、中國智造的代名詞。我相信,打造一個自主的高端品牌是一個長期的、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只有聚焦用戶體驗與雲生態落地,才能沉澱出專屬我們的智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