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族人傳統海祭豐年祭 中斷百年後重現宜蘭
宜蘭壯圍奇立板社頭目潘英才(左五)與噶瑪蘭各部落頭目在海祭儀式中,手持豬肉串祭拜大海與祖靈。
噶瑪蘭各部落頭目將豬肉串插在壯圍鄉廍後沙灘上祭拜大海與祖靈。
海祭典禮後,噶瑪蘭族人與來賓一起牽罟捕魚。
91歲老頭目潘英才(前戴遮陽帽)親自參與牽罟活動,身手依然矯健。
參加海祭族人在典禮前先行淨灘。
中斷百餘年的宜蘭縣噶瑪蘭族人傳統海祭,今天重現壯圍鄉奇立板社廍後沙灘海邊,來自宜、花、東及臺北地區的族人,在奇立板社91歲頭目潘英才、噶瑪蘭總頭目潘春福與多位頭目引領下,以酒及豬肉串等向祖靈與大海獻祭,祈求平安豐收,祭典儀式後,隨即舉行牽罟活動,潘英才也老當益壯,跟族人與來賓一起參與收網,爲海祭活動掀起高潮。
噶瑪蘭族世居蘭陽平原已千百年,在18世紀末漢人入蘭拓墾,噶瑪蘭人土地逐漸遭掠奪,族人陸續遷居花蓮,1878年與撒奇萊雅族聯合抗清,爆發加禮宛戰役,事敗後族人再度往南潛逃東海岸等地,與阿美族混居,因此導致噶瑪蘭族人隱藏族羣身分,而留在宜蘭的噶瑪蘭族人則融入漢人社會,改漢姓,說臺語,語言與文化己乎流失殆盡。
這次爲了復辦傳統海祭、豐年祭,不會說噶瑪蘭族語的奇立板社頭目潘英才,去年特地率領近80名族人前往花蓮豐濱新社部落,向當地族人學習歌舞語祭典儀式,纔有了今明兩天的祭典,這是他們恢復族羣身分的第一步,2002年12月25日獲正名爲第11族原住民族,但奇立板社族人並未獲得原住民族身分認可,頭目潘英才希望藉由文化先行,重建噶瑪蘭傳統,進而讓族人可以恢復族羣身分。
身兼花蓮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慈濟大學助理教授潘朝成今天也參加祭典,他表示,新社部落全力支持奇立板社族人行動,除了即將展開常態性協助族語等教學,將來也希望能推動奇立板婦女學習傳統香蕉絲工藝,讓發源於宜蘭的噶瑪蘭傳統文化重新紮根宜蘭。
族人明天(14日)將在壯圍鄉公館國小舉行重頭戲豐年祭,上午10點有部落文化歌舞展演,僅限族人蔘加的豐年祭正式祭典則在下午三點登場,晚上6點開放來賓參與豐年祭,與噶瑪蘭族共同見證蘭陽平原中斷百年的傳統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