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佈局新能源股價大跌,增持公司負債累累

格力電器近期可謂是多事之秋,此前董事長董明珠怒斥孟羽童的事件被頻頻熱議,近日因增持控股子公司格力鈦股價大跌,單日跌幅7%幾乎覆蓋全年漲幅,市值累計蒸發超130億。今日凌晨連續發佈了年度業績預告及其受讓格力鈦股份交易的補充公告再引發大衆關注。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向本站財經表示,“新能源雖然仍是政策風口,但現階段的泡沫化、同質化越來越凸顯,新能源行業進入價格競爭的時期,並不有利於像格力電器這樣不具備相關經驗和能力的企業。即使格力電器具有成本控制的能力,也未見得能很好複製到新能源汽車領域。”

斥資10.15億元增持控股子公司格力鈦

12月21日凌晨,格力電器(SZ000651)在股價暴跌7%後相繼發佈兩則公告,一則爲對外投資的補充公,同時公佈了2023年全年業績預告稱,其期公司經營業績穩中向上,收入、利潤較上年同期均有增長。2023年公司預計實現營業總收入2050億元—2100億元,上年同期1901.51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270億元—29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2%—19.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261億元—27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8%—15.9%。整體業績超出市場預期。

對於增持格力鈦股份,格力電器解釋稱,經過長期深度佈局,公司構建了包括基礎器件、芯片、電容器、逆變器、控制系統、智能儲能系統以及電機、電控、新能源汽車熱管理、商用及專用整車等在內的新能源產品佈局,打造了從基礎零部件到終端產品的產業生態,並結合空調技術研發了光伏(儲)直流空調及家用電器系統,建立了“光儲直柔”一體化的零碳能源產品新生態。爲加速推進落實公司的綠色能源戰略,公司擬通過受讓現有股東持有的股份增持控股子公司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助於公司加強對格力鈦的管理與控制,充分發揮雙方的協同效應,降低內部管理成本,更積極、主動地應對新能源行業的快速發展和變化。

21日早盤,格力電器股價應聲而漲,截至中午休市,格力股價報31.21元,漲1.33%,總市值1758億元。

據悉,12月19日晚,格力電器公告稱,公司擬通過受讓現有股東持有的股份增持控股子公司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格力鈦”)股份,董事長董明珠持有的格力鈦股份不參與本次交易。

公告稱,公司已與12名交易對方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擬受讓其合計持有的24.54%格力鈦股份,交易作價約10.15億元,公司受讓該部分股份後將合計控制72.47%格力鈦股份。未來12個月內,公司擇機開展公司協議受讓格力鈦合計不超過27.53%的股份。這意味着,格力電器或將完全控制格力鈦。本次交易後,董事長董明珠持有的格力鈦股份維持不變。

從受讓價格看,格力鈦估值41億元左右,較2016年巔峰時期的130億估值縮水接近70%。

公開資料顯示,格力鈦是一家集鈦酸鋰電池核心材料、電池、智能儲能系統、新能源汽車研產銷及動力電器回收梯次利用爲一體的綜合性新能源產業集團。

格力電器及董明珠似乎對格力鈦的前景充滿信心。今年6月中旬,在格力電器2022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公司董秘鄧曉博曾表示,公司在綠色能源領域持續發力,目前主要聚焦於光伏(儲)空調板塊、新能源汽車板塊和鋰電池板塊的佈局。其中在新能源汽車板塊,格力鈦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已在全國230多個城市運營。

12月20日開盤,主力紛紛選擇拋售,格力電器股價大幅下跌。截至收盤,公司股價報收30.80元/股,跌幅達7.09%,已逼近年內股價最低點30.78元/股。全天成交金額爲38.85億元,換手率爲2.22%,市值蒸發132億元。

對於此次增持投資者們似乎並不“買賬”。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向本站財經表示,“格力鈦最終還是被格力高管變相拉入了上市公司,當初還叫銀隆新能源的格力鈦就曾被格力電器的小股東拒絕收購,時隔多年格力鈦的表現越來越差,反而又要進入上市公司,考慮到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增速放緩、競爭加劇的現狀,未來很可能出現一波不具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出清的過程,因此對於上市公司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機會。”

董明珠執着佈局七年新能源

2016年3月,董明珠宣佈,格力電器計劃重組銀隆新能源(以下簡稱珠海銀隆),擬用130億元來收購珠海銀隆100%的股權。

當時的珠海銀隆可謂風光無限:2010年9月,銀隆新能源與美國奧鈦納米技術有限公司簽訂收購協議,並在次年7月戰略控股該公司。在此之後,銀隆新能源選擇鈦酸鋰電池爲技術路線,並在官方網站將鈦酸鋰電池視爲核心優勢。2011年獲得首筆2.16億元的投資,接連收購了珠海廣通汽車、石家莊中博汽車等;2015年扭虧爲盈,當年淨利潤高達4.16億元,

此前有觀點認爲,鈦酸鋰電池技術正是銀隆新能源創始人魏銀倉吸引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加入的原因,而後者也曾在多個場合談到鈦酸鋰電池技術。在2016年10月股東大會上,董明珠稱,預計鈦酸鋰大巴車將佔據中國一半的市場,全球保守估計至少有10萬輛大巴訂單。但格力電器第三大股東證金公司及大量中小投資者對該收購案投出了反對票,這筆收購案未能通過。

反對並沒有阻止董明珠的進軍新能源領域的決心。同年12月,董明珠以個人名義,拉王健林、雷軍一同入股,據當時的公告顯示董明珠個人及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集集團、江蘇京東邦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燕趙匯金國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與銀隆簽署增資協議,共同增資30億,獲得珠海銀隆22.388%的股權。董明珠個人出資約10億元,持股銀隆7.46%。

隨後在2017年,董明珠一路高歌猛進,又以個人名義兩次增資入股,前後共“出資”23.4億元,拿下珠海銀隆17.46%的股權。

之後的兩年,銀隆迎來短暫的輝煌。2017年,銀隆新能源客車以6626輛的年銷量排行全國第四,2018年銷量7278輛,僅次於宇通、比亞迪位列第三。

2021年8月底,三家公司持有的珠海銀隆3.3619億股在京東司法拍賣平臺上拍賣,起拍價18.28億元。格力用起拍價拍下珠海銀隆30.47%的股權,成爲珠海銀隆的第一大股東。同時,董明珠也將自己持有的17.46%表決權委託給了格力電器。至此,珠海銀隆新能源正式更名爲“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爲格力電器控股的子公司。

格力電器在2021年報中稱,2021年通過收購格力鈦進一步完善新能源產業佈局,新增鋰離子電池、新能源商用車、專用車等業務領域,構建了涵蓋鋰電池材料、鋰電池、模組/PACK、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以及下游新能源整車、工商業儲能、光伏(儲)空調、能源互聯網系統的一體化產業鏈。

對此,沈萌表示,“轉型是格力電器尋找新的成長曲線的手段之一,但並非唯一手段、也不是隻能選新能源,畢竟在電器行業,特別是基於研發創新的智能化、網絡化方向,目前的電器行業仍有很大的潛力可挖。反觀新能源,雖然仍是政策風口,但現階段的泡沫化、同質化越來越凸顯,新能源行業進入價格競爭的時期,並不有利於像格力電器這樣不具備相關經驗和能力的企業。即使格力電器具有成本控制的能力,也未見得能很好複製到新能源汽車領域。”

負債累累下的格力鈦“錢途”幾何

據瞭解,鈦酸鋰電池優點在於充電快、循環壽命長,但缺點是能量密度比較低、續航里程短、價格較貴。有業內人士表示電動汽車更看重電池的成本和續航里程。2016年,銀隆的單輛車補貼達50萬元/輛。但新能源補貼自2017年開始逐漸“滑坡”,2017年、2018年銀隆的單輛車補貼分別爲20萬/輛、12萬/輛。2023年起,新能源“國補”政策正式退出歷史,在高成本的壓力下,銀隆競爭力蕩然無存。

2019年,銀隆的銷量出現斷崖式的下跌,全年銷量僅爲2708輛,同比下滑62.76%。到2022年,6米以上的客車銷量排名,銀隆的銷量爲1789輛,同比減少11.65%;在2016年投資後,珠海銀隆的估值達到了約134億元,而此次格力電器增持格力鈦時,企業整體的評估價僅約41.38億元,這一估值較2016年時下跌了69.12%。

同時,銀隆的管理層也經歷了一番動盪。

2018年初,珠海銀隆被曝拖欠多家供應商貨款超10億元;2018年1月17日,珠海銀隆新能源的輔導狀態欄已顯示爲“輔導終止”;11月,大股東銀隆集團以及銀隆集團實際控股人魏銀倉、前高管孫國華涉嫌侵佔公司利益超10億元。2019年4月,銀隆官微發佈聲明,魏銀倉出逃,孫國華在內等六人已被刑拘,涉及侵佔公司利益總計超過14億元。格力電器2022年年報顯示,魏銀倉、孫國華、珠海市銀隆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珠海市榮特科技有限公司分別提供借款9.42萬元、68.14萬元、2301.98萬元、1.72萬元的財務借款,至今沒有收回。銀隆多次股權拍賣,股權均價從最初的每股35元一路下跌至5.43元。

而11.5億元對賭協議補償是格力鈦肩上的另一座大山。

2015年12月,陽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陽光保險)10億元增資珠海銀隆,並約定了業績對賭。後因珠海銀隆業績不達標,陽光保險要求珠海銀隆與原股東承擔補償責任,訴求金額是原來的本金10億元及利息1.5億元,總計11.5億元。

據格力電器2022年年報顯示,經過兩次開庭及多次書面意見交換,案件仍處於等待仲裁庭調查取證及裁決階段,格力鈦需要承擔的訴訟金額尚無法估計。

公告披露了格力鈦最新財務數據,截至2022年12月31日,格力鈦資產總額250.24億元,負債總額247.86億元,所有者權益合計2.38億元;2022年度,標的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5.87億元,營業利潤虧損19.69億元,淨利潤虧損19.05億元,2022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爲0.45億元。

今年上半年,格力鈦業績有所改善。截至2023年6月30日,標的公司資產總額243.11億元,負債總額242.45億元,應收賬款27.03億元,所有者權益合計0.66億元;2023年1-6月,標的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40億元,營業利潤-1.42億元,淨利潤-1.71億元,2023年1- 6月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2.09億元 。

作者:鄭皓元、武子湲

主編:陳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