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示範專區 亞洲資產管理新戰略起點
《臺灣銀行家》第180期 2024年臺灣金融生活調查(臺灣金融研訓院)
隨着全球資產管理需求的升級,臺灣正積極探索新的金融商機,高雄作爲示範專區的選址,背後有其深遠考量。陳彥良解釋,首先這座城市以積極的政策配合與完善的基礎建設,提供了高度可行的營運環境。其次,專區模式強調循環經濟的實踐與擴散,爲未來在其他地方政府複製創新模式奠定了基礎。
然而,真正的野心在於跳出國內市場,放眼國際。陳彥良補充,透過高雄,臺灣將資產管理與跨國合作相連,例如首檔臺日ETF商品的推出,正是示範專區如何成爲國際資金樞紐的具體呈現。從商品創新到基礎建設,再到國際化視野,高雄成爲資產管理戰略的實驗場,其背後蘊含的邏輯與價值深具意義。
談起銀行充滿挑戰的未來,陳彥良認爲銀行不在、但金融常在。他坦言,臺灣想要成爲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銀行業的確挑戰不少。長期以來,臺灣銀行業習慣於以存放款、信用卡業務爲核心,但如今,全球金融市場變化和資產管理的需求,要求銀行跳脫傳統框架,轉向更高層次的資本營運模式。
過去,銀行核心角色是將分散的資金集中後,導向企業與個人,形成以授信爲主的商業模式。然而,金融科技的興起與去中心化浪潮改變了這一傳統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新的資產管理需求,特別是綠色金融與另類資產,反而帶來了再中心化的契機,例如碳排放管理或大型保險資金的配置需求。
陳彥良解釋,銀行在這一過程中,從「管理存戶的錢」的角色逐漸轉變爲「創造價值」的角色。陳彥良幽默道:「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喜歡的東西」,換句話說,錢並未消失,而是以股票、ETF、私募基金或受益憑證的形式再現,滿足不同客戶的喜好與需求。
在資產管理佈局中,金控體系與國銀的確各有其優勢與挑戰。金控因爲擁有投資、融資與商品創造的綜合能力,在資產管理中更具利基,特別是在私募基金與高階財管的業務開展中,爲大額資金進行再配置提供瞭解決方案。
相比之下,國銀雖規模有限,但在信託業務與海外業務中依然擁有成長空間。未來,國銀需在小而美的策略下,尋找自己的特色業務,如專注於數位化轉型與高韌性金融服務,以應對弱肉強食的競爭。
若要在資產管理中佔據一席之地,銀行必須進一步擴展商品創造的能力。從私募基金到家族辦公室,再到多元化的投信產品,銀行需要找到與市場需求的契合點。同時,政府需完善相關政策支持,例如加速開放私人銀行與OBU業務,吸引更多高淨值客戶進入臺灣市場,形成資金的良性循環。
提到私募基金與REITs,臺灣資本市場尚有巨大發展潛力,陳彥良坦言,這需要政府與市場共同推動,才能真正釋放機會。從全球成功案例來看,新加坡在2002年推出首檔REITs,是以商場爲基礎資產,現在所有REITs總和已達新臺幣2.3兆元。這種增長並非單靠市場自發形成,而是政府政策誘因與優質資產結合的成果。
REITs與私募基金的發展,不僅是金管會的監管課題,更關乎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成功的資本市場需要多方政策配合,包括稅收優惠、外資引進便利性以及更透明的資產交易環境。REITs的核心在於穩定的現金流與可分散的投資標的。政府的角度是從整體經濟視角出發,提供政策支持,讓金融機構與投資者更容易進場,並透過制度設計提高市場的參與度與活力。(四之二;摘自第180期《臺灣銀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