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氣爆10週年…市區地底71條石化管線 大家都想問「何時有落日條款」

高雄石化氣爆十週年,地球公民基金會邀請學者、市府經發局與市民舉辦論壇。記者徐白櫻/攝影

高雄氣爆本月將滿10週年,公民團體、學者及市民不約而同質問,中油五輕已關廠、大社石化工業區尚未降編,臺灣石化業排碳量高居全球第9名,長達932公里的市區石化管線何時會有落日條款?市府經發局迴應,市府積極推動石化工業升級及轉型,未來不會再新增工業管線;長遠目標也是希望大社工業區降編,朝移除工業管線方向邁進。

地球公民基金會今午舉辦高雄石化氣爆十週年系列活動,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副教授吳明孝、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洪文玲、文字工作者古雯及高市經發局副局長王宏榮等人蔘與。

王宏榮解釋,以前高雄的工業管線原本有89條、1200多公里,目前實際存在71條、14家業者,收費長度932公里;高市府2015年成立管線安全(OPS)辦公室,歷年通報2800多件、實際外泄約200件,多半爲瓦斯管線,沒有再發生過工業管線外泄通報。

地公執行長王敏玲指出,氣爆發生至今10年,但市區管線密密麻麻,仍讓人心情複雜、開心不起來,五輕已經關廠、期待大社工業區快點降編,石化管線長度已經減少,但至今還沒看到管線落日規畫,不要忘記臺灣石化業排碳量是全球第9名,溫室氣體排放赫赫有名。

吳明孝指出,早期沒有任何區分油管及工業管線,所以工業管線無法可管,高雄獨自承擔1980年至1990年經濟發展的重工業與石化工業的發展任務及環境成本;都市計劃沒有章法,弱勢者比強制者承擔更高風險成本。

邱花妹說,各界一直期待石化管線要移出市區,高雄市產業要華麗轉身,一定要面對舊的問題,要有政策上的取捨,不是隻有居住在非管線區域者纔有安全的宜居城市。

現場市民質問,這些經過高雄地底的管線何時可移除。王宏榮迴應,管線若要有落日條款必須涉及高雄產業轉型議題,因爲石化產業是很多民生及相關產業的火車頭,市府希望石化業不是停留在原料產業,未來朝低碳化發展,配合半導體產業提供新材料,透過產業空間重構,讓經過人口稠密區的工業管線減少。

地球公民基金會今午舉辦高雄石化氣爆論壇,經發局副局長王宏榮說明目前高雄的工業管線情況與管理措施。記者徐白櫻/攝影

地球公民基金會舉辦高雄石化氣爆十週年系列活動,多位出席者關心,高雄的石化管線何時會有落日條款。記者徐白櫻/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