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回美國,她又來:對華,所有選項都考慮
(原標題:剛回美國,她又來:對華,所有選項都考慮)
(觀察者網訊)當地時間週日(14日),剛結束訪華行程的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再次操弄起針對中國的最新話術“產能過剩”。
在被問及美國是否會在現有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威脅要對中國加徵額外關稅時,耶倫一邊口口聲聲稱希望“負責任”地處理兩國貿易關係,一邊又揚言稱對中國製造業產能問題“不會放棄任何可能的選項”。
截圖自CNN視頻
耶倫已於4月9日結束了對中國的訪問,她也是2024年首位訪華的美方高官。當地時間14日,她作客CNN主持人法裡德·扎卡里亞(Fareed Zakaria)的節目,就訪華行程做詳細介紹。
“當你與中國人交談時,你手中有許多籌碼嗎?”一開場,扎卡里亞就大打“貿易保護牌”。他說,眼下特朗普時期實施的關稅政策仍在生效,拜登政府又推出了新的出口限制、芯片禁令,還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了新的關稅。在這種情況下,耶倫是否在此行中“威脅”中方稱美國或將徵收更多關稅,以推動中方改變對美就業構成威脅的產業政策。
耶倫沒有否認這一說法。她聲稱,美方擔心在中國產能過剩的領域,對美國市場的出口可能會出現“激增”。爲了阻止這些廉價商品涌入美國市場,他們“不會放棄任何可能的應對措施”。話及此處,她還搬出歐洲、日本、印度等國,聲稱他們有着同樣關切,爲自己的奇葩論點“背書”。
她繼續找補稱,儘管如此,美方仍真心想負責任地處理雙方關係,這需要最高層明確各方關切的問題,並努力參與共同討論,避免誤判。耶倫說,“老實講,我們之間的關係很複雜。”
主持人繼而指出,打着擺脫對中國廉價商品依賴的旗號,拜登政府鼓吹“100%美國製造”,但其在推動美國內製造業發展時所實施的政策,似乎在進一步導致結構性通脹。
耶倫承認,拜登政府此舉的確會導致物價有所上漲,但其辯稱這對通脹只會產生“非常溫和”的影響,關鍵在於要在美國製造業創造就業機會。
在談及美國部分地區的工業生產出現“空心化”時,耶倫又嫺熟甩鍋,將此歸咎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對美國出口產品“激增”。她還故作一副“受害者”的姿態,呼籲起了要在公平競爭環境中共創互惠互利的貿易關係,聲稱獲得政府產業支持的中國企業打“價格戰”,把“極具競爭力”的美國公司擠出市場。
耶倫頻頻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4月8日,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在媒體吹風會上對此迴應表示,中方對產能問題高度重視,在與耶倫財長的各層級會見會談中均對此作出充分、理性的迴應。中方認爲:一是應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秉持市場經濟原則和價值規律看待產能問題;二是應結合全球分工和國際市場情況分析產能問題;三是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無助於解決產能問題。
中方認爲,在新能源產業技術進步推動全球產供鏈深度調整大背景下,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會面臨產業轉型和勞動力結構調整的挑戰,我們應客觀看待這一現象,作出務實理性的政策選擇。中方注意到美國及其他相關方的關切,願與各方加強溝通協調,在堅持市場化原則的基礎上,理性看待和妥善處理分歧。雙方將在工作組層面繼續就此保持溝通。
隔天(9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也在迴應中強調,在全球化背景下,判斷產能是否過剩,要從全球市場需求和未來發展潛力來看。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還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
她表示,將產能等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違背經濟規律,不利於本國產業,也不利於世界經濟穩定發展。中方認爲,各方都應堅持公平競爭、開放合作的市場經濟基本準則,根據世貿組織規則妥善處理經貿合作中的矛盾分歧,共同維護全球產供鏈穩定。
對於耶倫此次訪華,美媒《紐約時報》13日報道評價稱,耶倫在中國參加了爲期四天的高層經濟會談,但“幾乎沒有取得什麼成果”。而繼耶倫之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計劃在幾個星期後訪問中國。
美國國務院13日還發布公告稱,“作爲保持開放溝通渠道和負責任地管理競爭的一部分”,美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將先於4月14日至16日訪問中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高級主任貝莎蘭(Sarah Beran)同行。
外交部網站消息顯示,去年6月5日,康達與貝莎蘭也曾訪華並同中方舉行會談。 美媒認爲,和去年一樣,兩人此行有可能也是爲布林肯訪華做準備,爲雙方更高層級的接觸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