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兒子教我的事-單親爸胡川安以愛維繫親情

胡川安作爲單親父親,樂觀、開朗兒子一起成長。(胡川安提供)

作爲單親爸爸,面對的刻板印象與親子關係,與單親媽媽可有不同?答案是肯定的。從自身經驗進而思考單親爸爸的社會面向歷史學者、NPO組織管理者胡川安直言,「單親」一直以來被視爲「問題」,但實則臺灣社會儼然進入「大單親時代」的同時,人們更應該從「現象」來理解和對應新形態社會。

父親不只是背影

胡川安指出,社會普遍將單親媽媽視爲應該關懷議題,然而臺灣的單親家庭中,單親爸爸也佔了將近四成五,「但相關的討論,這個族羣是沒有聲音的」,從自己離異後的體悟,思考新形態社會與單親爸爸之間關係,他觀察發現由於社會分工,傾向將父親「工具化」,讓許多的父親「在孩子眼中只是個背影」,加上傳統男性不太表達情感,也較少尋求社福團體支援,「使得社會本身的問題,讓單親爸爸生存在社會成爲問題。」

父親的角色可以是很多樣的!「從一開始父親就應介入育兒,而不只是輔助性的。」胡川安從兒子還未呱呱落地,便開始了他與這個小生命的共同呼吸,他曾爲早產寶寶洗澡而感觸「原來這個就是生命的重量」,他也拿着奶瓶看着寶寶大口地吸着奶水。胡川安說:「自己常是打破傳統的人」在育兒角色上,他也鼓勵父親不妨也要有母性溫柔的特質,「誰說社羣上只能是母子照,其實父子照也愈來愈多。」

鼓勵男性多分享

相較於單親媽媽往往有較多婦團或互助羣體,胡川安也不諱言:「要單親父親一羣人在一起討論,是比較難。」於是他鼓勵男性多書寫、分享,而他自己也是從《兒子教我的事》(允晨出版)書寫的過程中,重溫了親子關係的共同成長,「單親父親可以是樂觀、成功,跟着兒子一起成長的。」

胡川安也分享自己作爲單親照顧者,需要建立自己的「小村落」,他引1996年希拉蕊《舉全村之力》的概念,指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一起來,他認爲單親父親也要適時盤整自己周遭的資源,包括請不同的照顧者分擔育兒,選擇最適合的工作、就學環境等。同時,他始終抱持着開放的態度,讓兒子自在選擇想待在媽媽身邊或爸爸身邊。

「作爲父親,讓小朋友覺得有趣很重要,比如打電動,當然要一起打!對我而言這不是付出,而是自己有機會過另一個童年。」胡川安也表示,當雙親都在精神上和平離婚,單親只是社會的現象和人生的選擇,不論單親或雙親,最終都是給孩子一個在愛中成長的環境。